白居易传-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于贞元三年的关盼盼,出身于书香门第,文采出众,诗词优美,精通音律,弹得一手好琴,更兼有一副清丽动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再配上她美艳绝伦的容貌,轻盈婀娜的体态,让无数世家公子望眼欲穿。
贞元十九年,关盼盼十六岁,被武宁节度使张愔重礼收为家妓。张愔是洛阳人,性喜儒雅,颇通文墨,对关盼盼的诗文十分欣赏,而关盼盼的轻歌曼舞,更使他每日里如痴如醉。虽然张愔妻妾成群,但因关盼盼能与他谈诗论文,对关盼盼情有独钟,在彭城西郊,专为盼盼修建燕子楼别墅一处。
燕子楼依山面水,风景绝佳,楼前溪流弯弯,溪畔垂柳如烟,雅致宜人。春夏季节,双双对对的燕子穿柳而过,翩然飞至楼头,给幽静的美境增添了无限的生趣,因此关盼盼和张愔一同议定楼名“燕子”。
关盼盼与张愔常常在溪畔柳堤上缓缓漫步,在燕子楼上欣赏夕阳暮色,多少个月明之夜喁喁低语,数不清的晓雾朦胧中相偎相依。他们年龄相距甚远,竟也情投意合,十分恩爱,关盼盼得到了特殊的爱抚和欣慰,张愔也享受到了人生难得的浪漫色彩和美妙境界。
白居易诗文优秀,又是新科进士,官居校书郎,路过彭城,素来爱诗重才的张愔邀他到府中,设盛宴殷勤款待。酒酣时,张愔乘兴唤出十七岁的爱妓关盼盼作陪。
关盼盼出场,席间顿然为之一亮。白居易不由叹为天人。关盼盼对白居易这位朝野闻名的大诗人也是心仪已久,崇拜有加,对白居易的到来十分欢喜,掩不住俏笑嫣然,频频执壶为他敬酒。
张愔让盼盼为客人表演歌舞,也是借机展露一番自己爱妾的才艺。关盼盼欣然领命,借着几分酒力,连唱了几首白居易的诗歌,又表演了自己拿手的“霓裳羽衣舞”。盼盼的表演十分成功,歌喉和舞技都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白居易大为赞叹,仿佛当年能歌善舞的倾国美人杨玉环又出现在眼前——
水红纱裙,体态轻盈,醉态娇容,犹若仙子。翩翩舞身侧,若亵风袅动牡丹花枝,隐现诗心中,似红玉雕就不磨倩影……
盼盼的舞姿太动人了,忽如轻风吹拂,忽如彩云飘绕,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令白居易心旷神怡,不由多喝了七八十来盏,不住赞叹关盼盼的娇艳情态无与伦比,只有花中之王的牡丹才堪与媲美。
张愔盛情留客数日,在燕子楼别墅与白居易尽兴,每日少不了以关盼盼佐酒。
张愔以燕子楼会诗人而志得,白居易惊喜于关盼盼的诗才,关盼盼娇羞地表达对白居易的仰慕,各人各情,合并作徐、泗一带难得的文坛佳话。
白居易被张愔安置在燕子楼高阁内歇宿,后半夜依然难眠,起身踱步至廊台尽头。近观盼盼的寝室,灯影飘渺,丝竹悠扬,谐和着盼盼的浅吟低唱,偶尔可见张愔高大的影子晃过橙红色的纱窗,远望柳影浮荡,月色如水似雾,不由感喟人生开阖难定,意中滚滚,波涛难平——
人在世间,得伶俐美人儿仰慕,何等地舒心惬意也哉。
回顾自己,十多年来潜心攻读,误了多少良辰美景啊。
湘灵姑娘虽说痴心可嘉,毕竟诗书琴曲比较关盼盼还是略逊一筹,迈出斗室,迈出情感围城,原来大千世界,处处都有芳草照眼,令人心旌摇动啊!
泣别湘灵的情景渐渐模糊,彭城之遇盼盼,使白居易的情感取向转了弯。功成名就之后,及时丰富人生、把赏美人儿的骚客意识在白居易心中潜滋暗长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白居易传 十二 渭边盘桓
十二 渭边盘桓
离开彭城之后,贞元二十年春上,白居易西归,路过洛阳,拟偕母亲与弟弟同赴长安。
在洛阳逗留期间,白居易去拜谒凝公大师的法身。
凝公大师原为东都圣善寺钵塔院的住持,贞元十六年白居易过洛阳时曾拜访求教于凝公大师,凝公赠以“观、觉、定、慧、明、通、济、舍”八偈。今年二月,白居易东来再访,大师已于贞元十九年秋八月迁化矣。
凝师所赐八言,曰观、曰觉、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济、曰舍,三四年来,白居易听进了耳朵,沉进了心田,浸染于性情,付诸于事情。大师之报身已经化去,大师之八言永驻世间——
以心中眼,观心外相,从何而有,从何而丧,观之又观,则辩真妄;惟真常在,为妄听蒙,真妄苟辩,觉生其中,不离妄有,而得真空;
真若不灭,妄即不起,万根之源,湛如止水,是为禅定,乃脱生死:慧之以定,定犹有系,济之以慧,慧则无滞,如珠在盘,盘定珠慧;
定慧相合,合而后明,照破万物,物无遁形,如大圆镜,有应无情;慧至乃明,明则不昧,明至乃通,通则无碍,无碍者何,变化自在;
通力不常,应念而变,变相非有,随求而见,是大慈悲,以一济万;众苦既济,大悲亦舍,苦既非真,悲亦是假,是故众生,实无度者。
八偈是白居易的学佛心得。体会到大师所留八言真哉至哉,才能发挥真意,理喻至理,做此八渐偈语,传扬大师的教诲,表明白居易持久向佛之心,不敢稍有荒废。今天来到大师之前,白居易长跪不起,为师父唱诵一遍,方才涕泣而去。
拜过大师法身,辞别洛阳亲友,白居易偕家西行,三月间到达长安。
白居易当时还没有力量在长安租赁较大的住宅,安顿家人,自然首选离长安较近的下邽故里。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温由韩城徙居下邽以来,几代人在这里生活,白居易曾跟随为祖父守丧的父亲在下邽度过三年的童稚时光,在下邽县义津乡金家村居住的还有家族中的叔伯及弟妹们呢。
长安下邽,距离不远。金家村地处渭河北岸,土地平旷,景色优美。白居易的家离渭河很近,在亭子上卧看渭河行船扬帆,历历如在目前。往西南百步一个渡口,叫做蔡家渡。从蔡家渡乘船到长安,不过百里左右,交通顺畅,便于公私兼顾,可以一个月回来一次啦。
安顿好家庭,白居易到渭河边上散步游玩。由于百步之近,故而一日数次。越加发现金家村一带环境清幽宜人,适于度假休憩——
村庄与渭河之间是一片疏落而绵延的桃林。桃花盛开,粉云浮漾,没有人影,惟有白居易来了一趟又一趟。暮色中微风吹过,落红满地。它们为谁绽开,为谁飘落?谁能知道答案,谁能猜出谜底?
新科进士、秘书省校书郎彭州巧遇关盼盼之后,又于春浓时节桃花彤云之中,流连盘桓,久久不去,其惬意与惆怅,其得志与期盼,谁人得晓?谁人得解?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白居易传 十三 永贞迎险
十三 永贞迎险
顺宗李诵将贞元二十一年改元为永贞元年,但他仅仅执政一年就不得不宣布逊退,诏命其长子李纯即位。
永贞元年,韦执谊、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为首的一批士人反对宦官弄权、藩镇割据,主张明赏罚、停苛征、除弊害,掀起一场强化皇室权力和威仪的“永贞风潮”。
与白居易一同参加吏部铨试的洛阳人元稹,字微之,虽然比白居易小七岁,但诗文耀眼,才华横溢,深得白居易敬重。通过元稹的介绍,白居易结识了韦执谊、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胸怀大志的永贞党人。
永贞党人革除弊政的变法,面对着强大的敌对势力,但他们知难而上,踌躇满志。在“罪谤交积,群疑当道”的恶劣政治气候中,元稹和白居易迎险交友,与永贞党人唱酬应和,倾心相与,诗章传情,盃酌交谊。
白居易为济世之心所驱使,于二月十九日满怀冲动地以三千言《上宰相书》给新任宰相韦执谊,表达自己的关注、赞赏、支持和期待——
某窃惟相公自拜命以来*日,食不暇饱,寝不暇安,思所以答先皇之知,副今上之用,允天下之望哉,某窃以为必然矣。况今主上肇抚苍生,初嗣洪业,虽物不改旧,而令宣布新;盖待其政者,勤堕邪正,系其中焉。望其令者,忧喜亲疏,生其中焉,听其风者,畏侮动静,出其中焉。而将来理乱之民,安危之源,尽在于三者之中矣。如此,则相公得不匡辅其政,缉熙其令,宣和其风乎?
白居易在给韦执谊的长信中提出广开言路、澄清吏治的建议,强调为宰相者理应“明察臧否,精考真伪”,得贤者而用之,得不肖而去之。明白表达了“日月渐兮,岁不我予”,表达了“树大功,贵其速”、“明年不如今年,明日不如今日”的迫切心情——
方今拭天下之目,以观主上之作为也;侧天下之耳,以听相公之举措也。如此,则相公出一言,不终日而必闻于朝野;主上发一令,不浃辰而必达于华夷。盖主上辑百辟,和万姓,服四夷之时,在于此时矣,相公充人望,代天工,报国之恩,正在于今日矣。或者曰:君臣之道至大也,可以渐合,不可以速合也;天下之化至大也,可以渐行,不可以速行也;贤人之事业至大也,行之可以在尺而直寻也。某以为殆不然矣。夫时之变,事之宜,其间不容息也。
某游长安,足不践相公之门,目不识相公之面,名不闻相公之耳,相公视某何为者哉?岂非介者耶?狷者耶?今一旦卒然以数千言尘黩执事者,又何为哉?实不自揆,欲以区区之闻见,裨相公聪明万分之一分也,又欲以济天下憔悴之人死命万分之一分也。
然而,韦执谊、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所效顺宗,天不假年,其统治也如阵风过耳,仅在半年之后的八月九日,宪宗李纯在大明宫宣政殿即位。宫中权宦俱文珍联络各地节度使韦皋、严绶、裴均等,为保已得权益,对顺宗暗中加害,对韦执谊等群起攻讦,一时波诡云谲,黑云压城。
宪宗也嫌视其父所用之人,对韦执谊等大张挞伐。很快,韦执谊被发配海南崖州,忧愤而死。其他所有主张“永贞变法”的“逆党”最终皆被谪出京城。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旋又赐死,贬王伾为开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郎州司马……
时局瞬间翻转,风雨倒灌震撼朝野,白居易在惊恐多日之后,侥幸未被追究,渐渐放下半颗心来。
永贞之遇,白居易差点撞上刀口,受到极大触动,刚刚生长的“兼济天下”之志几被摧折。
多年的社会游历使白居易早就看到了下层草民的艰辛劳累、流离失所,看到了世情的阴暗一面,也看到了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的显贵生活,进入官场之后又看到了跋扈横戾、相互倾轧、污浊黑暗的险恶政治,不由萌生归隐之念。他希望躲开这令人厌恶的一切。但逃避,显然又是不可能的。
迷惘之后,复归“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事现状,白居易知道,他的路只有一条:沿着仕途一直走下去,小心地走下去。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白居易传 十四 华阳韬晦
十四 华阳韬晦
白居易总愿意跟元稹在一处,交换人生况味。平生心迹,最为相亲相近的,就是元稹了,若在明月之夜,再邀请三五同好,小酌一杯,那又该何等美快啊。
每次出差,或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