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士:好员工一定要学习孝经-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红四方面军要西征了,刚办完婚事的许世友接到了出发的命令。许世友又跪在母亲面前说:“娘,部队要走了,今夜就出发,你让俺去吗?”母亲先是一惊,继而缓缓说道:“娘不拦你,你去吧!”这次一别就是十多年,直到1948年初秋的一天,母亲才从当地党组织负责人那里得到她的三伢仔的消息:“世友同志没有牺牲,他现在担任解放军山东军区司令员,正率部辗转于山东大地……”
不久,远在济南的许世友收到了母亲捎来的书信,还有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鞋垫等物,他那思念母亲的感情像闸门一下打开了。一星期后,许母便被儿子派人接到了泉城。
儿子为母亲敬孝,母亲当然十分高兴。可是,过了一星期,母亲就住不下去了。她不习惯这里的生活。儿子理解妈妈,更敬重妈妈。他愿意满足妈妈的一切愿望。于是,许母又回到了大别山下的那个小村子。
1957年冬,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回到了家乡。这是许世友建国后第一次回乡,也是他最后一次与母亲相见。
那一天下午5时左右,许世友跨进家门轻轻地喊了一声:“娘。”
许母一听这熟悉的声音,就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惊喜地打量着这个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儿子,喃喃地说:“噢,真是我那三伢仔呀。”许世友紧紧地搂扶着年迈慈祥的母亲,双眼闪动着不易轻弹的游子泪。
离别的时候,许世友用他那双厚实有力的大手,拉着母亲久久地说不出一句话。还是母亲先开口了:“孩子,你放心地去吧。”
许世友含着泪水安慰母亲:“娘,您放心,俺还会回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说完,他举起右手向母亲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
不想这一别,竟成母子的永诀。
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同志在南京逝世。10月26日下午,受党中央领导同志委托,王震将军向许世友将军的遗体沉痛告别,并转达了中央对许世友后事的处理意见:许世友同志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许世友同志土葬,是毛泽东主席生前同意的,邓小平同志签发的,这是特殊中的特殊。
共和国的两代伟人,满足了许世友将军死后完尸土葬、伴母长眠的要求。
在父母合葬墓东北面约50米的地方,耸立着许世友将军的陵墓,墓碑上仅有简单的7个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许世友终于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许世友伴母长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这其实也是人们对其至诚孝行的一种嘉许,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孝行的可贵。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孝之美—三才章第七(1)
经文释译
曾子曰:“甚哉①,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② 也,地之义③也,民之行④也。”
【注释】
①甚哉,孝之大也:孝的道理是多么高深伟大啊!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大,这里主要指孝道内涵的广博和其作用的广大。
②天之经:如天道日月星辰的运转,永恒不变。经,常规,原则,借指永恒不变的规律。③地之义:如大地顺承天气,孕育万物,各得其宜。所以人要取法于地道,如大地顺承天气一样,终身奉养孝顺父母。义,适宜。④民之行:是说孝道为人的一切行为中最根本的品行,是符合人本性的必然行为。行,品行,行为。
【译文】
曾子说:“哎呀!孝道有这样大的关系!”孔子听见曾子赞叹,知道曾子对于他所讲的五孝,已有所领悟。所以又说:“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什么地方取法来的吗?它取法于天地。天上有三光照射,能够四季轮转,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上天永远不变的规律。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人的行为如果符合上天的规律,则能够慈爱。得地之性,则能够恭顺。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所以能够作为民众的表率。”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①。则天之明②,因地之利③,以顺天下④。是以其教不肃而成⑤,其政不严而治⑥。
【注释】
①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天地这种永恒不变的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是,因此,由此。则,效法。
②则天之明:效法太阳照耀大地的道理。
③因地之利:善用土地顺承万物的利益。
④以顺天下:这里是说圣王把天、地、人这“三才”融会贯通,以孝道治理天下,天下就会民心顺从。以,用来。顺,理顺,治理好。
⑤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因此其教化不用严厉的态度就可以达到目的。
⑥其政不严而治:不用严厉的手段就可以使天下太平。治,平治,指天下安定太平。
【译文】
人生于天地之间,当效法天经地义以为常道,而实践力行。但是爱亲之心,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道的人很少。唯有圣明的首领,效法日出日落的规律,教民出作入息,夙兴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种五谷,生产孝养。以上法则,都是顺乎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这种教化,合乎民众的心理,民众自然都乐意听从,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政治不待严厉而自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①也,是故先之以博爱②,而民莫遗其亲③,陈之于德义④,而民兴行⑤。先之以敬让⑥,而民不争⑦;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⑨;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⑨。
【注释】
①化民:使人民被感化。
②先之以博爱:率先实行博大的爱。先,指率先实行,带头去做。
③民莫遗其亲:人民就不会抛弃其亲人。
④陈之于德义: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陈,陈述,讲述。
⑤兴行:奋起实行。
⑥先之以敬让:率先实行恭敬谦让。
⑦不争:指不为获得地位、钱财等而与人相争。
⑧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以礼乐引导人民,则人民和顺亲睦。儒家认为,“礼”能使天地之间的万物尊卑高下都有秩序,使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乐”使天地之间的万物和谐,融洽共处。因此主张礼乐可以用来作为治理天下,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
孝之美—三才章第七(2)
⑨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晓示民众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们知道有禁令而不去以身试法。
【译文】
先代圣王,看到教育可以辅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以身作则,先例先行,倡导博爱,使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因而莫有遗弃其亲的人。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感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天下民众的表率,民众自会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诱导民众以礼乐教化,民众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再晓示民众,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民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①。”
【注释】
①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指声名隆重,大名鼎鼎,很有气派的样子。师,指太师,是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中地位最高者,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尹,尹氏。师尹,指担任太师的尹氏。尔,你。瞻,仰望。这句意思是那大名鼎鼎的周太师尹氏,人民都在仰望关注着你。
【译文】
《诗经·小雅·节南山》中的这一段话,是说明周朝有一位显耀的姓尹的太师官,他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为民众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为国家元首,以身作则,那天下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尊敬他吗?
【经言札记】
古人最讲究的就是“天人合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顺应天意。而如果违背了天意,便会被视为“不祥”之兆。孝道就像天体运行一样地顺应着天意,它指导着人类的行为规范。
【故事演绎】
力辞王姬
焦华,晋代南安人,父亲为西秦安南将军焦遗。焦华为人谦虚和蔼,而且非常孝顺。一年冬天,焦华的父亲病得很重,想吃新鲜的瓜。可是,当时并不是产瓜的季节,所以焦华很为难,整天茶不思饭不想,一心想着满足父亲的愿望。
有一天,他在梦中隐隐约约听到一个声音:“听说你的父亲想吃鲜瓜,我给你送来了。”焦华激动不已,马上跪下,接过鲜瓜。一开心,就笑出了声,于是梦就醒了。可奇怪的是,他的手中竟然真的有一个香气扑鼻的鲜瓜。焦华赶紧拿给父亲享用,父亲刚吃了几口,病就好了。
西秦王乞伏干知道后,提出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焦华。焦华不愿攀龙附凤,拒绝道:“娶妻的人是希望夫妻和睦,共同侍奉父母。但是王姬身份尊贵,嫁给我就太委屈了。我家里一没有豪华的家具摆设,二没有丰富美味的佳肴,因此,我没有能力迎娶国王的女儿。”
焦华拒绝了这门亲事,西秦王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很赏识焦华的人品,还让他担任尚书民部郎。
孝敬父母是人之常理,一个人应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孝道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攀龙附凤的工具。不要企图通过它来获得什么,只要有份真挚的心就能够感动天地、感动世人!
侍宴取饵
徐孝克,南朝陈东海郯(今山东郯县)人,为人极为孝顺,可是他们家很贫寒。父亲去世后,他想尽了办法才把父亲埋葬了。
此后,他就和老母陈氏相依为命,奉养母亲非常细心。战乱期间,人民生活艰难,他甚至连一碗稀粥都无法拿回来供给母亲。无奈中,他只好剃了头去做和尚,讨食物侍奉母亲。当时的南朝皇帝—陈宣帝很欣赏他的为人,任命他为国子祭酒。每当皇帝请宴的时候,徐孝克从不食用任何东西。等到酒席散了,他把美食带回家给母亲享用。宣帝发现后,觉得很奇怪,就去问臣子管斌为什么徐孝克不吃饭。管斌也不知真相,就直接去问徐孝克,才得知原来他把美味佳肴带回家是为了供养老母亲。管斌感动之余如实向宣帝禀告,宣帝立即下令,以后皇帝在宴请群臣时,先让徐孝克把他母亲爱吃的酒菜挑出来。
孝之美—三才章第七(3)
能够感动人的孝行,绝对不是做作出来的,不是装装样子就行了。孝心可以为一个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更会受到千万人的景仰。所以,在众多的孝子故事中,主人公都能够因祸得福,甚至平步青云。上天对于孝子的眷顾可见一斑,但是在他们获得各种殊荣以后是否能够不改初衷呢?徐孝克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肯定的答案。身居高位仍以母亲的喜好为先,自然能够受朝野内外的青睐了。
保兄如婴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历任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兼侍读学士,后任宰相,被封为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为人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其为政原则,清廉仁厚,不卑不亢,秉持道义,以被奉为后世的楷模。
小时候,司马光和小朋友在院子里玩耍,一个小孩不小心掉在缸里,眼看就要被淹死了。大家都被吓跑了,这时候,小司马光沉着冷静,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