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 >

第4章

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第4章

小说: 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化社会包括从距今一万年到距今六千年这四千多年的时间。文化社会可以分做初始阶段和成熟阶段两个部分。以公元前六千年为界,向上的二千年为初始阶段,向下的二千年为成熟阶段。如果以成熟阶段当做中华社会的开始,那么古中华从距今八千年开始。如果以南庄头遗址的时间当做中华社会的开始那就是至少一万年。

  文化社会这个词语为这部书首次使用,读者可能感到不习惯。如果说原始社会,说三皇五帝,读者可能熟悉一些。原始社会是近代的认识,三皇时代是春秋人的认识。对始族首领,古人称作“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另外还有美国人摩尔根在他的著作“古代社会”中叫做氏族社会。其实,上面的这些认识大多是距今6千年以后的时期。对于更早时期,文化社会时期的认识是从考古学建立起来以后才清晰起来。

  考古的文化社会因为是新的认识,被认为是史前时期。史前时期也就是动物群时期。那么,从距今万年到距今6千年这4千年是文化社会还是史前的群时期呢?我们对社会这个词语需要作一番概念:

  社会区别于群,这是因为社会产生积累。从这个意义讲,积累从产生到消耗的过程就是社会的运动。看得见的那部分积累被称作文化。社会的劳动产生了积累,这积累必定地为人所消耗。这个过程中,生产积累的和消耗积累的一定不是同一个群体。(生产积累的群体即生产的群体消耗积累的事实在人类史上,包括中华史上还不曾出现。只有在动物群阶段才可能自己生产,自己消耗。)

  上面的话又可以这样说,积累是社会的依据(基础),而积累的生产是人的行为,积累的消耗也是人的行为,人对于积累的行为也就是社会的运动,产生出来社会关系,(从这个角度,将例如蚂蚁,蜜蜂比喻为社会性)。从积累的角度考察社会,是因为积累联结了生产与消耗二个环节。有了非生产的行为,即分工,也就是社会的开始。非生产行为的扩大,那是社会的发展,非生产的行为的收缩,那是社会的危机。非生产的行为的停止,也就是社会的崩溃,退回到动物群。

  生产与非生产的关系是一切的社会关系的总根据,总根源。至少,到今天还是这样。今天人的认识就是这样。至于后代人有了不同的认识,那是后代人的事情。

  关于文化社会,可以这样概述:

  文化社会的生产:人口的生产,原始的工艺,采集和迁徙,对植物食物的采集,对动物食物的采集。(在采集方式以前有一个肉食狩猎时期。对这个时期,本书称作社会的曙光)

  文化社会的组织:始族,村落,习俗。

  文化社会的思想:氏族(祖先)崇拜。

  文化社会的关系:母系关系(母系制),原始的分工。

  文化社会的文化:始族史诗,巫的宣讲。

  这些构成了文化社会的基本特征。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知道,文化社会具有社会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如果我们只是对文化社会做一般社会的认识,不懂得,不认识它的自己的特征,那么也就无从认识文化社会。比较后来的社会形态,它的的生产还十分的简单,只是自然的采集,社会的关系也十分的简单,还没有人工生产的关系,社会的管理也没有超出自然习俗的方式,但是,这些特征表达了与动物群的区别。

  在今天,人们往往将将生产与劳动混称,这是因为有了严密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劳动具有社会生产的性质。在文化社会能够产生积累的劳动才具有社会生产的意义。从这个意义讲在初始阶段,并不是全部的人口都是社会人口。社会人口达到一定程度方才显示社会的性质。这样,我们就看到了,在今天被认为是生产的制作技术,在文化社会还进入不了生产。制陶和原始技术在文化社会里还进入不了生产,因为其极低的(生产)能力,还不能创造积累。相反,在今天被认为是非生产的生育,在文化社会里恰恰具有产生积累的意义,是人口生产。

  上面说的只是初期的情况。有意义的是,这样来思考问题可以启发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这里,如果读者还是不能从“政治经济学”的概念中走出来,就不妨想一想,在没有“财富”,“财产”之类意识的社会形态里,生产的积累表现为非生产的行为,表现为非生产的消耗。

  纽带。

  今天的社会大致划分作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三个领域。各个领域都包含了复杂的关系。在文化社会,这些复杂的关系和结构还处在萌芽状态。因此叫做纽带。纽带是说起联系作用的人和事物。考古的发掘显示了遗址是分系统的。这一个一个的系统叫做文化。大的系统有太行文化和仰韶文化。不同的文化显示了不同的特征。这系统的特征性显示了存在着社会的“组织”。这长时间的,大地域的系统特征,例如,制陶技术的代代相传:走陶工以制陶为业,走遍了黄河土地。例如,走巫的宣讲,对祭祀的主持。这些都需要采集的剩余来支持。实现了社会的运动。

  读者问,这样的运动会不会发生在例如动物群?大概不会。至少,直到目前的考古发掘不支持,没有发现动物群时代有遗址群的情况。原始的动物群使用简单的打制石器。这种打制石器在自己的群内完成。一旦发生了群与群,群与个人之间的交流,也就标志着他们将进入社会。原始技术,例如制陶,始族的制作与专业的制作(分工),其性质和效果截然不同,表达了不同的关系。特别是用做祭祀的彩陶和磨制的石器,一定是专业的制作。这些广泛的的联系在始族间,在村落间进行,构成了社会的纽带。

  在文化社会,始族间的斗争还不激烈。严重的斗争在人同大自然之间,在这样的前提下,一定有对工匠的传唱,表达了对增强自身能力的渴望。不是燧人氏教人用火吗?不是有巢氏教人造屋吗?不是神农氏教人食五谷吗?这便是三皇时代。如果是在一个连社会的中心都没有的时代,这些圣人又是用什么方法,怎样教会人们的?原来,这是一批掌握了原始技术的走工人(走工人,走婚人),是走工人中的佼佼者。这些佼佼者的事迹留在了始族人的记忆里。留在了始族人的传说中。关于三皇,大约是古人从传说中总结出来的。

  社会的运动由积累的生产和积累的消耗二个环节组成。没有积累的生产,消耗失去了来源,社会不能存在。没有消耗,积累表现为贮藏。这样看来,社会的运动即是能量的运动。如果我们站到哲学的高度来看社会,那么,我们看到的是劳动价值在运动。

  历来认为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这实在是一种误解。至少在文化社会中已经明确的出现了始族意识。始族便是积累(财产)的基本单位。这就跟后来的贵族,家族,皇室,地主,今天的资本集团一样,都是不同的社会时期的基本单位。

  文化社会的生产由始族组织,始族人生产什么,怎样生产,这个问题是中华史的一个重要课题。往远里说,对生存条件的获取叫做生产。从这个意义说,对积累的获取就叫社会生产。文化社会的生产就是采集,自然采集。文化社会就是采集方式的生产阶段。无论是动物的食物,还是植物的食物都在文化社会的阶段采集枯竭。自然采集的结束也就是文化社会的结束。

  崇拜。

  文化社会的崇拜与今天的含义不同,在文化社会,崇拜具有社会的组织,社会的中心的性质。始族巫制作了崇拜,到处去宣讲。始族人的母亲们相信了,集合在崇拜之下。母亲是始族的纽带。崇拜便是社会的纽带。下面,试以女娲的演化过程分析一下。

  一支始族,这是一支很小的始族,可能只有几十人。这支始族人分离出来,找到了定居的地方,产生了对女娲的崇拜。始族巫便一代一代的传讲下去。以后这支始族迁徙了,消失了,却不妨碍女娲的流传。女娲崇拜被始族巫普遍的传唱,扩散到很大的一片地区。接受女娲崇拜的始族都叫做华人。崇拜能够超越语言的界限,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女娲便进入到伏羲人的地区。因为共同的崇拜,伏羲人与华人增加了沟通,接近起来。女娲神话继续扩散,进入到河的北岸。山西的始族人接受了对女娲的崇拜。一支始族人全体渡过黄河是困难的,可是始族巫将女娲崇拜带到河北岸去是很容易的事情。

  巫是一个接受供养,消耗积累的群体。在文化社会,巫还不能从始族群中独立出来。只能从一个始族群来到别一个始族群,并且,被别一个始族群接受。巫宣讲的内容便是始族人关注的起源崇拜。崇拜以这样的方式流传。始族的联合(中心)便是这样的形成起来。

  总起来说,在文化社会存在着三条纽带。所以叫做社会,不叫做群,就是因为这三条纽带的存在。

  生育纽带,母亲,始族关系。

  生产纽带,走工,制陶,原始技术。

  崇拜纽带,巫文化,史诗宣讲。

  这三条纽带集合起来,这便是文化社会的组织。

  这部书的作者曾经苦苦的寻找伏羲人,华人。历代的学者大约也走过类似的路。这就象从画中寻找画中人一样,就是画中人在身边也不能知道。文化社会的伏羲人,华人表达了一种崇拜关系,当着崇拜消失了,崇拜关系也消失了。可是始族人仍然存在,始族人又以别一种形式结成新的关系,开始了又一个新的时期。从崇拜关系,语言关系,生产关系来看文化社会,一幅幅画面便清晰的出现在面前。

  迁徙

  文化社会的生产方式是采集。采集的方式引起了始族的频繁的迁徙。在考察古遗址时,发现很多很大的村落被遗弃了,人们曾经用种种原因来揣测。当我们对文化社会的采集生产做深入讨论的时候,知道了,迁徙是采集生产的一个特征。那个时代留下了大量的遗址,便是始族人迁徙的结果。文化社会结束,大量遗址群的情况也不再出现。始族人的生存能力与遗址的数量正好成反比例。

  因为是采集的方式,始族人便将剩余的精力用于对家园的建设。建设了放弃,需要了再建设。因为是采集的方式,人们便产生了古中华人居无定所的假象,古中华人来无踪,去无影。这个假象给我们造成了认识上的困难。不管崇拜的传播怎样超出了实际的始族人,不管发生了怎样的千里迁徙,基本的始族人群却是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万年的稳定的停留在一个地区。人口的流动可能发生,但是,社会的传承没有流动,历史没有流动,没有谁能够迁移历史。在几十万年的时间里,更不用说几千年的社会时间,黄河人口极其稳定。这是认识古中华的重要依据。

  春秋人的认识 

  关于春秋人对三皇时代的认识,“五四”学者曾经做过整理,本文摘录在下面。从这些文字中,读者可以知道春秋(战国)人怎样讲述三皇时代。

  1,在古时,人民不知道有房子住。那个时候,或者住在高的台地上,或者挖穴住,穴潮湿,伤害身体。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