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菊与刀 >

第5章

菊与刀-第5章

小说: 菊与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齿轮转得快一点,可能带来良性的压力带动整个机器的加速,比如深圳特区就可算是这样一个齿轮;但如果转得太快了,这种过分的压力就会迫使本来合作的其他齿轮变成阻力,最终把这个转得太快的齿轮破坏掉,比如变法的王安石就好似这种过快的齿轮。领先时代一步是天才,领先三步是疯子。】在没有文字的社会中,对权利的追逐不仅表现在宗教仪式上,也体现在经济交往以及与其他部落的关系当中。后来,一些文明民族拥有了书面文字,教会必然会保留关于历史的记录;而没有书面语言的部落却不能够这样做。但是,随着人们对经济和政治权利的逐渐认可,教会逐渐在一些领域放弃了自己的权利。虽然保留了记录,但内涵已发生了变化。27【27萨评:作者认为是文字的出现使教会失去了权威,我们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这是作者的一个笔误,因为以西方最流行的基督教会而言,文字的产生也远在教会产生之前。但作者的潜意识是要强调文字的重要作用。当教会失去对文字的垄断之时,宗教的权威就崩溃了。这是符合欧洲的情况的。文艺复兴中,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使文字产品的生产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而成本大大降低,超过了教廷能够控制的范围。文字产品的扩散意味着知识和思想的普及化,教会的神圣与威严也伴随着这个过程而衰落。也许正因为印刷术的如此贡献,西方才将其列入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中,而没有把科学上更尖端的圆周率之类列进来。】宗教教义、经济和政治活动不再局限于各自的领域之内,而是超出了各自的范围,互相汇合,以至难以分开。真理就是这样的:研究者越是把他的调查研究扩展到有关经济、宗教、性生活乃至婴儿抚育等领域,就越能了解他所研究的领域;就越能有效地在生活的任何领域提出假说,并搜集资料,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越能把任何民族在政治、经济、道德上的要求理解为他们从社会经验中所学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表现。因此,在这本著作当中,我并没有专门论述日本的宗教、经济生活、政治或家庭,而是研究了日本人关于生活方式的观点。同时,它也描述日本人在表露自我时的一些观点。本书主要探讨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原因。
  

任务——了解日本(7)
二十世纪的一个弊端是,各国之间由于缺乏了解而彼此相互误解。我们不仅对于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原因仍然有一些模糊不清甚至是偏颇的观念,而且对美国何以成为美利坚民族的原因,法国何以成为法兰西民族,俄国何以成为俄罗斯民族等问题均是如此。有时,纠纷仅是毫厘之差,而我们却担心是无法调解的分歧。而当一个民族根据自身的整体经验、价值体系,在思想上形成与我们的设想截然相反的路线和方针时,我们却大肆谈论共同的目标。我们根本没有寻找机会去了解他们的习惯和价值观。如果去了解,我们也许会发现,某一行动方针不见得有多糟糕,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28【28萨评:这种事生活中倒是不少。我们公司有这样一件事,一个颇为敬业的法国工程师坚决要求辞职。调查结果原来纯属文化背景不同的原因。一天晚上加班到半夜,法国人出去吃夜宵,而作为上司的韩国人看到此人桌上杂乱无章,非常不满。法国人回来后,韩国人就为此说教一番,法国人反驳,双方很快短兵相接,差点儿打起来……这其中,法国人认为我加班已经占据绝对的道德制高点,可是韩国人认为加班是天经地义的;韩国人认为下属不应和上司顶撞,而法国人觉得每年罢工几十天都纯属正常……若两个韩国人,或两个法国人,想来是打不起来的。】
  我们不能完全相信各个民族关于自身思想和行动的观点。每个民族的作家都在试图描述他们自己,但这却并不容易。任何民族在观察生活时所使用的镜头都不同。人们很难意识到自己是通过这种方式观察事物的。29【29萨评:其实作者也不例外,她的“美国式”视角在全篇中比比皆是,我们后面还会看到。这大概是一种秉性难移。】任何民族都把这些视为理所当然,对任何民族来说,他们所接受的聚焦方法和视点形成了自身的人生观,这仿佛是上帝安排好的风景。我们从不期望戴眼镜的人自己会了解镜片的度数,也不能期望各民族会分析他们的世界观。当我们想了解眼镜时,我们就训练一位眼科医生,他就会写出眼镜的度数。无疑,将来我们也许会认识到,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当代世界各个民族提供类似眼科大夫那样的服务。
  这项工作既要求具备某种硬心肠,又要求持有一定的宽容心。有时,一些善意人士指责所谓的强硬心肠。这些“世界大同”的鼓吹者们希望使全世界的人们相信:无论“东方”和“西方”、黑人和白人、基督教徒和###教徒,他们之间的差异都是表面的,所有人的想法都是相似的。这种观点有时被称做人类的“手足情谊”。30【30萨评:或者翻译成“普遍人性”,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对于成功的追求和对于失败的沮丧等等,这些,全人类都差不多。然而,具体到生活方式,则本尼迪克特的说法更有道理,大家各有自己的特色。】但我对此观点却不理解,为什么信奉“手足情谊”,而不能说日本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美国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看来这些软心肠的先生们似乎将自己的好意基于这样的理论——全世界各民族都是一张底片印出来的。但是如果将这种一致性作为尊重其他民族的条件,就好比要求自己的妻子或儿女要同自己一模一样,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要求。硬心肠的人认为必须存在差异,而且他们也尊重差异。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安全的世界,它能够包容各种差异。美国可以是纯粹的美国而不威胁世界和平;对于法国、日本也是如此。31【31萨评:这里所说的安全的世界,其实颇有些类似今日中国所提出的“和谐世界”。不能理解这种差异可以共存的人,常常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视作你死我活,认为它们是狼和鹿的关系。实际上,不同的文化与当地的环境、历史、经济息息相关,强求一致即便如日本明治维新那样诚心诚意地进行改造也不可能全盘照搬成功。不同的文化不是狼和鹿的关系,即便它们是狼和鹿的关系,狼和鹿也是在自然界共生几百万年的物种,并非一定要消灭一个物种,另一个物种才能生存。】如果研究者不相信文化差异就像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企图以外部压力来抑制不同社会的区别,那么他所作的研究无疑是荒谬的。同样他也无须担心采取这种立场就会使世界停滞不前。鼓励文化上的差异就能够产生一个动态的世界。英国在伊丽莎白时代之后是安妮女王时代和维多利亚时代,而并未丧失其英国的特点。正是因为英国人一直保持自己的特性,不同的标准和民族气质才能够世代相传。32【32萨评:世界本来就是多彩的,一个暂时看起来不合理的或者落后的文化,其本质可能并不真正是落后。比如,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尊崇数,甚至不惜以武力保卫自己的信仰。在当时人的眼里,这些人肯定荒诞而莫名其妙,照今天某些人看法就是完全背离“普世价值观”,应当毫不留情地消灭。只有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才明白毕达哥拉斯学派原来是过早地提出了“数字时代”的概念。】
   。 想看书来

任务——了解日本(8)
对民族间的差异进行系统研究,需要一定的硬心肠和宽容心。只有信仰坚定的人,才能异乎寻常地宽容,宗教的比较研究才会蓬勃发展。这些人也许是耶稣教徒或阿拉伯学者,或是不信教的人,但决不是狂热者。如果人们还在保卫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只相信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世界的唯一解决办法,文化的比较研究就不会繁荣。这种人决不会懂得,对于其他生活方式的了解,将会增强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他们不能使自身获得愉快和丰富的体验。他们是如此坚守自己的文化,以至于别无选择,只能要求其他民族采纳他们的特殊解决方法。作为美国人,他们就强求其他所有的民族接受我们自己所喜欢的信念。33【33萨评:遗憾的是即便今天,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具有这种优越感,并且试图用军队实现这种“理想”。想一想,当年的基督教会在美洲摧毁印加人的文化时,在欧洲烧死布鲁诺时,他们曾经具有同样的优越感,并且相信真理在自己的口袋里。】但是,对于我们所要求的生活方式,其他民族是难以接受的。这就像我们无法学会用十二进位制来代替十进位制进行计算,或者无法像东非某些土著居民那样学会单腿站立进行休息。
  因此,这是一本阐述日本人习惯的书,而这些习惯在日本是人们所期望和认为理所当然的。它将谈及在哪些情况下,日本人希望能够得到礼遇,在哪些情况下则不希望;他们何时会感到羞愧,什么时候会感到尴尬,等等。本书所论述内容的最理想、最权威的证据,恐怕就是那些无名的、身份多样的街谈巷议者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都曾亲自置身于那些特定的场景之中,而是说他们都会承认在那种情况下他们会如何行事。34【34萨评:这个方法是否有效得看碰上谁。要是碰上崇祯朝的御史高官,那就惨了—这些人都是道理说得比谁都明白都慷慨,投降起来比谁都快都彻底的职业骗子。美国没有出过朱熹,他们对这一点不明白,是正常的。】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描述日本人心灵深处的思考、行动的态度。也许这个目标最终不能实现,但这是研究的理想目标。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研究者将很快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材料的增多并不能保证一些现象确定性的增加。譬如,对于一个人应在何时向谁行礼,就没有必要对所有的日本人都进行统计研究。任何一个日本人都可以向你解释这些公认的习惯性行为,只需要一些人证实一下,而没有必要通过成千上万的日本人获得相同的信息。35【35萨评:这倒说的不错,日本人对于一些固定的规则,特别是礼仪的遵守,常常达到死板的地步。举例而言,抗战的时候,山东文登曾有日军试穿便衣偷袭八路军赛时礼部,但被轻易识破。理由很简单,虽然换了便衣,但日军军规中有一条——士兵出营必须戴帽。恪守军规的日军因此为每一个便衣兵配了瓜皮帽一顶。于是,八路军哨兵就看到了一幕奇特的景象—一些“老百姓”迎面而来,有拣粪的,有串亲戚的,有要饭的,却无一例外人人一顶暂新的瓜皮帽……不打,才怪呢。】
  如果研究者试图发现日本人生活方式赖以建立的前提,这项工作就远比统计证实艰巨得多。他所需要迫切了解的问题是,日本人如何用这些公认的习俗和判断来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