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王陵-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武帝茂陵的地面建筑尚已如此规模宏大,那么作为墓葬核心的地宫又将是怎样一番乾坤呢?
“不复容物”的神秘地宫宝藏
相对于庞大的地面建筑,茂陵的核心建筑地宫规模之宏大更是令人瞠目。据《汉旧仪》载:地宫占地一顷,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每边长二丈,墓室四面各设有能通过六匹马驾之车的墓道。各墓道门还埋设暗剑、伏驽等机关以防盗。这些机关的设置极其隐蔽,文献记载说:茂陵建成后不久,有个守陵的士兵想偷盗陵墓内的珍品,结果他连第一道墓门都没有过去,就被乱箭射死在墓门边上,可见整个陵墓机关设置的严密。
据说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
虽然茂陵尚未正式发掘,但人们纷纷猜测,在事死如生,风行厚葬的汉代,这位君王的陵墓地宫之中必定是充盈着各种奇珍异宝。也难怪人们这样猜测,在许多史料中都有对茂陵地宫极尽奢华的描述。《汉书?贡禹传》记载,“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刘彻陵墓中陪葬品的数量之丰。后有文字称,“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这话就是说,由于刘彻在位时间长,到他死时,陵内已没有空间放那些稀世珍宝了。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又据西汉刘歆撰《西京杂记》,“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据说,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约有大小玉片2 498片,串玉片的金线就有两斤多。 。。
汉武帝茂陵:西汉王陵之最(3)
但目前考古界比较忧虑的是,茂陵内的丰富陪葬品还是否完好地保存在地宫中。茂陵曾多次被盗,据《后汉书》记载,当年农民起义军赤林军攻占长安后,焚烧了皇宫,又“发掘诸陵,取其宝物”,连吕雉的尸体都遭到奸污。据说是当时看到吕后的尸体就像生前一样,所以盗墓者才起了淫心。茂陵中的宝物,搬了几十天,“陵中物仍不能减半”。后来起义军没有钱用时,再一次盗挖了茂陵。在东汉末年,董卓也盗挖过茂陵,他叮嘱吕布,在进入茂陵时注意寻找一种专治哑巴的秘方,原来他的孙女董白是个哑巴。最大的浩劫在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为了筹集军饷,他们将目标指向了茂陵。这次盗掘茂陵地宫,起义军搬运了3天,或许是宝物太多以至于大量的金银器皿散落在茂陵周围。民国时期,军阀孙连仲在陵上修筑战壕,被怀疑实为盗墓。
但是,这些盗墓说法,并无具体文字记录,茂陵地宫中的宝物有多少谁也说不清。目前考古界对茂陵还是较为乐观的,一是茂陵修筑了半年多世纪,内部机关重重,很难进去,据《汉书》记载,茂陵除了玄室、明堂留有空间外,其余大都被随葬品堆放得密不透风。茂陵地宫深遂,四周有用石头砌好的护壁。假设有三五个盗墓者联手,不分昼夜地挖宝,至少要一年到两年才可以掏到墓穴的中心部位。况且,茂陵周围戒备森严,盗墓贼很难得手。所以陪葬品不可能被盗尽,要盗也仅是一部分;二是早期盗墓,仅看重金银珠宝,一些如经书类的文物、当时人们用的器物并不被看重,还会留在地宫中,这也是现在发现的不少被盗多次的陵墓仍能有重大考古发现的原因。
名垂青史的陪葬陵
汉武帝的茂陵之所以名扬海内外,除了空前的规模和无数的珍宝以外,众多的陪葬陵墓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所谓“武帝遗寝峙荒墟,名将佳人左右扶”,茂陵陪葬墓目前共发现了13座,除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墓在茂陵西北外,其余陪葬墓均在茂陵以东。文献记载,陪葬茂陵的有公孙弘、上官安、上官桀、敬夫人、李延年等,其中能确定名位的有:卫青墓、霍去病墓、金日磾墓和霍光墓。
李夫人是汉武帝生前的宠妃。梨园世家出身,父母兄弟都以音乐为生。其兄宫廷乐师李延年有绝作《佳人曲》就是称赞其妹李夫人的。曲词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倾国难再求!”成语“倾国倾城”就是因此而来。自李夫人进宫,便得到了汉武帝的专宠,一时间声名鹤起,遮住了三千佳丽。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对她十分思念,命画家绘制了她的画像,还作赋哀悼,亲选茎地,以皇后礼仪下葬。她的墓俗称英陵,又名“习仙台”,当地百姓称为“磨子陵”。《三辅黄图》载:“李夫人墓东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高八丈。”今李夫人墓呈长方形封土,在距墓顶13米处内收成台,台东西各边宽米、南北各边宽米,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
12座陪葬墓中,规模最大、建筑最豪华的当推霍去病墓。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西汉著名的青年军事家。从18岁开始随卫青出征疆场,先后六次出塞与匈奴作战。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他曾统帅汉军越过居延泽,在祁连山与入侵的匈奴展开殊死大战,大获全胜,歼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占领全部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而霍去病也因此深受汉武帝的赏识,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他因病去世,年仅24岁。英年早逝,汉武帝十分悲痛,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安葬在自己的陵墓旁。出殡之日更是为霍去病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发属国玄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从长安到茂陵40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军队整齐地排列道路两旁,文臣武将身着丧服,恭候迎送,并把他的墓冢建成巍峨的祁连山形状,以表彰其功德。
霍去病墓位于茂陵东侧,墓前有清朝陕西巡抚毕沅立的“霍去病墓”石碑一块。霍去病墓是用岩石垒砌的,南北较长,冢高米。为表彰他在祁连山立下的赫赫战功,特在墓上竖巨石,构成祁连山的形状,并在墓前竖石铭功。另外,霍去病墓冢前陈列着的14件石人、石兽等各种巨型石雕也格外吸引眼球。其中一件高米、长米的石刻寓意最深刻,造型最生动,石刻由一匹战马和一个人组成,这匹战马气宇轩昂,雄壮挺立,威风凛凛,它把一个左手持弓、右手持剑的外族装束的人踏翻在地,并用四条刚健的腿把他紧紧夹住。面日狰狞的外族人仰面朝天,两足上屈,显露凶狠而又无法挣脱的表情,造型简洁,寓意无穷,使人们永远记住这位神勇无比的盖世将军。
望着茂陵的高大封冢和散落在咸阳原上的座座陪葬陵,不禁感叹,千年之前,汉武大帝和他骁勇善战的武将能臣们,建功立业,开疆拓土;几千年后的今天,昔日的辉煌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即是偶有人前来凭吊,也只能面对着残垣断壁,空悲切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汉光武帝原陵:有悖风水之说的神秘陵墓(1)
原陵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独有的传说史,而它所在的北邙山的所有墓冢的历史则是一部中国文明史,原陵有着其他陵墓没有的奇怪之处,从风水学上来看,它完全不是一片吉壤。但也正因此,它成了皇陵的一道奇特风景,引得后人观望与惊叹。
诡异的建陵之地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在苏杭,死葬北邙”,意思就是说北邙是一个风水宝地,倘若死后能长眠于此,那么子孙万代都将因此而受益。特别是它对面就是黄河,更是符合了风水学说的思想:“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之地形,象征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也正因如此,但凡在中原建都的皇帝都想在死后入住北邙,以福荫后人,江山永固。邙山上下,战国、秦、汉、曹魏、西晋、北魏、东魏、唐、后梁、南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君王和显赫人物都在此长眠。把他们的名字排列起来,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古代史:殷王、东周诸王、东汉诸帝、蜀汉后主、曹魏诸帝、西晋诸帝、陈后主、唐明宗、南唐李后主、苏秦、吕不韦、夏侯婴、陈平、贾谊、班超、何进、关羽、石崇、羊祜、裴楷、狄仁杰、杜甫、石守信……
其中,在北邙的东汉帝陵一共有五座: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顺帝的定陵、冲帝的怀陵,以及灵帝的文陵。然而在这五座陵墓之中,却有一座特立独行,选址蹊跷。其他四陵皆在邙山之阳,唯有一座坐落在邙山之阴的黄河滩上。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认为房后有山,房前有河是大吉之地。但这座诡异的陵墓却恰恰相反,好比是房门开在山前,房后是河——南倚邙山,北临黄河。而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
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省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南顿(今项城县)令刘钦之子。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即皇帝位,改元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崩,葬原陵,寿63岁,在位33年。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卓著的一代中兴英主,他亲执权柄,以柔道治国。
然而这样一位中兴英主的原陵方向却面南背北,着实有些奇怪。原陵的南面是山,北面是河,也就是所谓的“枕河蹬山”“汉皇仰卧”。然而这些讲法在风水学来说是极不提倡的。风水之说在中国由来久矣,而自古帝王的陵墓更是极为讲求诉诸风水,从选址到朝向、建制,一一不得马虎。可是这位东汉的开国之君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有悖于风水之说的建陵之地呢?
关于这个问题,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
刘秀有个王儿从不听话,命他向东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却撵鸡。刘秀生前早就看好了北邙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在临死前“知子莫如父”的刘秀这次得来个正话反说:故意命他把自己葬于黄河之中,这样他儿子才可把他的陵寝置于邻山之颠。于是传旨王儿来病榻前,嘱曰:“父命中缺水,归天后汝要把父葬于黄河之中,如此才免干渴之苦。”谁知王儿却一反常态,哭着发誓道:“不孝儿从未聆听过父王之训,如今痛改前非,葬事定遵父嘱。”刘秀一听,叫苦不迭,无奈君无戏言,于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