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医道三部曲 >

第3章

医道三部曲-第3章

小说: 医道三部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

  合江的称谓,源于这里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的交汇地。这三江平原的广袤土地,就是所谓的“北大荒”了。合江市正是衢通迩遐的的北疆重镇。因为毗邻苏联,当年又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后方基地。

  东北划分'九省'时,张闻天曾任合江省第一任省长,是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城市。这里不但有汉、满、蒙、回、朝鲜族,而且是鄂伦春和达斡尔、赫哲族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不但有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安徽、辽吉的移民。还能见到因历史原因留下的老毛子(俄国人)、小鬼子(日本人)、和高丽棒子(朝鲜人),是个民族杂居,藏龙卧虎之地。这些都是安道姆告诉我的,他是个“万事通”。虽然只是个'门卫',知道和懂得的事情很多。他是我结识到的第一个东北朝鲜族人。从他那了解到关于这个城市的许多陈年往事。他对我这个“南蛮子”(这里对南方人的通称)比“臭糜子”(土著人)更有好感。时间不长,我们就成了忘年交。

  开学好几天了,一直没有上课。书发下来了,课程表也贴上了墙。却通知进行为期一周的学前教育。除了学习国内外大好形势,还结合学校具体情况讨论。几天下来,我终于弄清自己是怎么个处境。我所在的医疗59(1)班,有53名学生。从年龄看最大32岁,最小的16岁,大小差一倍。从性别比,男27,女26,基本持平。从学历分析,参差不齐,良莠不等,多数是高中或同等学历,个别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生源成份挺复杂,一半是高考入围的,还有一部分是合江地区卫生系统保送入学的“调干生”,其他6位是中考成绩成绩佼佼者,破格跳级的。究其原因,是大跃进的后遗症。学校升级后,生源不足而采取的对策。我却成了这个特殊背景下的幸运儿。五十三位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经历,抱着不同目的,年龄又相差很大的同学,济济一堂,开始了长达四年的马拉松长跑。

  意想不到的是,宣布班干部名单时,我被指定为学习委员。真是乱弹琴,可又难以推辞。我揣着忐忑的心情参加第一次班委会。由政治辅导员、校团委书记刁泽甫主持。听说他参加过抗美援朝,当过文化教员,高高的个,瘦的麻干似的,不时咳嗽,瘦削的脸上,一双小眼睛却炯炯有神。给人一种“城府”很深的印象。他讲话声不大,但挺有条理。从国内外大好形势,一直讲到班干部如何发挥好骨干作用。给班干部注了一针兴奋剂。

  班长包德禄,当即抢先表态:“我是党员,一个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文体委员贾岱正、生活委员文鹃、劳动委员高煤海也都发了言。我正寻思着该如何表态时,刁书记点了我的名,“方昊,你的入学成绩不错,但更要突出政治啊。”我一时语塞,喘嗫地说:“我怕不称职,做不好”。“组织上是信任你的嘛,在坐的除了你,都是党团员,多向他们学习,积极要求进步嘛。”这几句话使我如芒刺背,心头有如罩上了一层阴云,我意识到:自己是个打入另册的人,告诫自己不要晕了头脑。

  (8)

  “妈妈,秋风又起了,近来身体还好吗?…”一铺开信纸,我的心就难以平静,有如奔涌的钱江潮,想把无尽的思念溶入字里行间。“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飞的再远再高的雄鹰,也会回到母亲的身边。人却身不由已。

  义乌车站离别的一幕常常浮现在我眼前。一股“高堂在,不远游”的负疚心情袭上心来。母亲已经是奔60的人了,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在老屋里,苦渡风烛残年。

  我的“脑回”似乎成了屏幕,不断闪动着母亲的音容笑貌。我好像见到了慈母倚窗傍门,思念远方儿子的身影;听到了慈母思儿心切的呼唤。千山万水,关山迢遥,相见何期?写不尽的缠绵思念,只能到梦中寻求。

  我幸运的走上了学医的道路,母亲一定十分欣慰。她相信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恩赐的。来信中叮嘱我“努力再努力”。希望我学业有成,做一名济世救人的白衣天使,匡世悬壶的杏林高手。

  从浙江到黑龙江,八千里路云和月;从南到北,横跨八省两市。一方土养一方人,乡情、习俗、语言、气候,包括吃喝拉撒睡的一切都不尽然相同。随遇而安,适应环境,成了我的当务之急。

  礼拜天,我在门卫室和安道姆闲聊。本地人称聊天为唠嗑。唠着唠着就唠到了地域风情。老安问我:“都说江南好,你跑到北大荒来干啥?”这'个中'的情由还真不好回答。我反诘:“那你从青山绿水的朝鲜跑到中国来干什么?”安道姆一时语塞,随即大笑起来,掩饰他的尴尬。他笑时额、颊、眼角都堆起了深深的皱纹,像刀割似的。我不禁好奇的问;“安道姆,你几岁了?”“啥?几岁!?你看我胡子拉楂的,才几岁?”安道姆勃然大怒:“你这小南蛮子,变着法骂人。”我不知他因何生这么大气,一时不知所措。正好见文鹃从里间打开水出来,她大约听到了我们的谈话,放大声问:“你俩叽哩呱拉说什么呢?”“我问安道姆几岁,不知因为什么,他生气了。”文鹃笑着向老安解释说;“中国地方大,南北不一样。在我们南方,不菅多大,问年龄都是问几岁的。不信,你可问问诸葛老师。”老安半信半疑地望着我,“那我倒真要问问看。”

  文鹃走出门时用眼睛勾了我一眼,又偷偷一笑。我随即跟出了门。文鹃回头跟我说:“问年龄要问多大,不能问几岁。”我一脸迷茫“为什么?”“语言习惯不同,这里对十岁以下小孩才问几岁,懂吗?以后学着点,不要挨人骂”。原来如此,我不禁红了脸。文鹃看出我的窘相,“刚来东北时,我也常闹这种笑话。”我望着她那张白晳的笑脸,感到分外亲切,就开了个小玩笑;“那你芳龄多大呀?”文鹃莞尔一笑“你多大,我就多大。我比你大两个月。你还得管我叫姐呢。”偷鸡不成失把米,反而被她占了便宜。对这位川妹子,我有几分好感,也许都是沦落天涯的游子吧。

  除了带薪上学的“调干生”,每个人都享有助学金,一般中等的每月元,十块钱的饭菜票,元的现金。对我来说,已绰绰有余,再也不必给二哥添负担了。我庆幸自己觅得了一个不花钱读书的好地方。

  我从小偏食,对东北的饮食更是难以适应。尤其从没吃过的大楂子、高梁米,卡在嗓子里常常咽不下去。按定量每月三十二斤,其中六斤细粮,五斤白面、一斤大米,我只好常吃玉米做的窝窝头和苞米粥。在南方我挺爱吃带菜的六谷羹,而北方的苞米粥淡而无味。北方人称玉米为“苞米”,南方人称玉米为“六谷”。

  说起蔬菜,品种也没有家乡多,而且叫法也不同,南方的“洋芋”叫“土豆”,蕃茄叫西红柿,甘篮叫“大头菜”。没有我爱吃的油菜、碗豆、藕之类的菜蔬。但也有萝卜、黄瓜、白菜、豆角,好像品种不同味道也不一样。东北大米特别好吃,又香又糍又筋道;比南方的籼米好吃多了。但我只能二两二两的吃,每个礼拜只能吃一次。入校以来我一直腹泻,消化不良,虚弱乏力,恐怕就是水土不服和饮食的原因。我坚持着,相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总会逐渐适应的。

  (9)

  学校和医院之间有一鹤立鸡群似的建筑——俱乐部。集开会、娱乐于一体,还兼有舞厅、戏台和电影院的功能。一到周末,不时传出圆舞曲的乐声:嘭嚓嚓,嘭嚓嚓;传进宿舍,撩拨着不少学生闻声而去。

  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医院和学校联合排练节目,向国庆献礼。这些天,可忙坏了贾岱正,他连课也不上了,几乎整天泡在俱乐部里,还抽调了不少同学跑龙套,说是政治任务。

  例行每周一的班干会,贾岱正也没来参加。包德禄在会后说:“走,咱们去瞧瞧,看贾岱正这小子搞些啥名堂”。

  俱乐部为俄式建筑,高大轩敞,舞台也大,上下两层,可容纳七、八百人。我们在门口窥视,里面果然热闹,有扭的,有唱的,还有高声朗诵的。只见贾岱正跳上跳下,比比划划,好像挺专业似的。高煤海脱口而出:“这小子投错了门,真不该学医。”包德禄哼了一声,“他本来就是话剧团的嘛。”文鹃说:“难怪他和其他同学不一样,原来当过演员呀。”包德禄哼了一声,“你别小看这小子,能着呢。”包德禄进了门,在门口扯着嗓子喊了一声。贾岱正应声而出,“嘿,咋不进门呀?”包德禄又用鼻子哼了一声,“你这旮旯门槛高。”沉下脸来问:“你咋连'班干会'都不参加呢?”贾岱正一拍脑袋,做出夸张的姿态,“嗨,看我这脑袋,忙的礼拜几都忘了。”包德禄挖苦的说:“忙吃的了吧。”又板着脸问:“补助粮票是不是都让你给领去了?”“是啊,学校有规定凡参加排练节目的每人每天补助四两。”“都揣你自己兜里了吧。”“哪能呢,我集中保管,到时一起发。”包德禄用鼻子哼了一声,指指高煤海说:“每个月补助粮是有数的,都让你领了,我们这些大肚汉咋办?”

  贾岱正把包德禄拉到一边小声嘀咕什么。高煤海说:“这个月的补助粮票全让贾岱正给领去了,老包准是向他兴师问罪呢。走,咱们先回校吧。”文鹃瞟了我一眼,“补助粮票的事,我怎么不知道?”高煤海嘿嘿了两声,你又不是大肚汉。”文鹃有些不满,冲着我说:“这样的事,也不通个气。”我淡然一笑,“有班长嘛,我们瞎操什么心。”文鹃挪揄地说:“你倒是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当心白专!”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冲我发火,心里却咯噔一下,“白专?!”

  归途中,我一直没吭声,在宿舍分手时,文鹃喊住了我,“对不起,我不是冲你。”我说“没事儿。”但“白专”两字像个幽灵似的久久挥之不去。

  (10)

  “十一”参加应祝*。天气很好,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我们列队向市区进发。

  市政府前新搭了检阅台,*队伍从南到北,浩浩荡荡地行进在长约三公里的中山路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人们载歌载舞,口号声此起彼伏。到检阅台,行注目礼。台上挤满了官员,前排还有几位着军装的苏联贵宾,不时向人群挥手。我从没参加过这样的*活动。以前只在纪录片上见过长安街和天安门欢庆的盛况。想不到,在北疆边城经历了如此隆重的场面。

  *结束后,在江边解散,自由活动。我沿着江边的大道,一个人向江桥方向漫步。在长满柳树的弧形半岛边,望着滔滔东去的江水,心绪起伏;到东北已经两个多月了,人虽暂时有了归宿,但心还是悬着似的,像浮云,似漂萍,我知道对我来说,学医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前途是鲜花还是荆棘不得而知。望着盘旋在江面上的鸥鸟,中流击水的扁舟,我又浮想联翩,记起了母亲常说的一句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命运既然安排我进入医学殿堂,伸向杏林的路怎么走,全靠自己把握了。

  只见不远处也有个人依在栏杆上,久久的一动不动。我观察了一会,忽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不由的靠向前去,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