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詹天佑 >

第50章

詹天佑-第50章

小说: 詹天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永远也见不到他们日思夜想的孩子了。于是,詹天佑决定不能让潘铭钟这样完全消失在美国,必须要帮他带点什么东西回到故土,他默默地从潘铭钟的遗物中留下了这块砚池。詹天佑轻轻地抚摸着这个小布包,眼睛有些湿润,他在想,如果能找到潘铭钟的父母,自己一定要亲手把这块砚池交到他们手中。这块砚池随潘铭钟最早一期到美国,现在它又最后一批随詹天佑回到大清国,从大清国带到花旗国,又从花旗国被带回大清国,它可是见证了一桩亘古未有的历史事件啊,凝聚了一百二十个大清国幼童九年间的全部历程啊。

  终于看到岛屿了,幼童们激动起来,海浪不再咆哮,秋日的阳光照在海面,金光闪闪,海鸟在轮船的窗外飞来飞去,不远处还能看到渔民捕鱼的船儿,大家从窗口顺着前方望去,心中默念着:“上海,终于回到上海了!”

  看到陆地了,看到陆地上那隐隐若现的房子越来越清楚,看到水草了,咣!突然船身震动了一下,好象碰触了什么东西似的,幼童们从想象中回过神来,“北京”号轮船停靠在了上海码头。幼童们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

  吴嘉善让一个中文教习通知大家先不要下船,等候岸上官府派人接应。大家一听,官府派人来,心中很是高兴,感到作为出洋官学生的荣耀还在。

  所有的客人都下船了,这时一个年过半百的中年男子进到船舱,按照花名册点名,根据吴嘉善提供的名单,这一批回来的幼童总共是三十九名,途中在哈德福和纽约分别有容揆和谭耀勋逃脱,实际应是三十七名,其余人员为监督、教习、厨师、裁缝、杂役和监督的家属们。中年男子说:“各位学童,我奉上海道台刘瑞芬大人的吩咐,前来接应大家,我叫陆海,请大家下船吧。”

  点完名,幼童们马上感觉现场气氛不对,只好各自提着行李默默下船。走到码头一看,那里有几个兵勇拿着兵器排队站立在那儿,数十辆独轮车挨个儿排开。

  怎么没有见到吴嘉善和中文教习们呢?

  梁敦彦问走在身边的陆海:“陆先生,吴嘉善大人呢?”

  陆海说:“吴大人已经坐轿去上海道台见刘瑞芬大人去了。他叫我代他向你们道别。”

  梁敦彦说:“厨师和杂役也一起去了?”

  陆海说:“是的。”

  周围几个幼童听了,心中顿时失落了许多。

  陆海说:“各位学童,请大家上车吧。”并用手示意大家依次坐上已在那儿等着的独轮车。

  车夫们对大家笑,帮着幼童们把行李放在车上。每一辆独轮车只能坐一个人,这样,每一个幼童坐上一辆独轮车,各自的行李则放在独轮车上与人对应的另一边。幼童们多年没有坐过这种车,只好由车夫帮助他们坐稳。

  陆海自己坐在最后一辆独轮车上,这样,三十八辆独轮车一齐从码头起身,兵勇们拿着兵器行走在独轮车队伍的两旁。这支奇怪的队伍行走在大街上,吸引了许多行人的目光。幼童们坐在独轮车上,自己也感到非常别扭,感到大街上所有的人都在带着异样的神情看着自己。这哪里是光荣回国呀,这简值如犯人*。所有幼童的心一下子冷到了冰点。

  詹天佑打量着街道两旁,发现上海比九年前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他想寻找当年肄业局的方向,但是根本分不清。

  很快到了上海道台衙门,可是,没有见到上海道台刘瑞芬,也没有见到吴嘉善,幼童们按照陆海的提示,下车后各自提着行李排成三排队伍,一个官吏模样的人出来了,手里拿着一个点名册,一个一个点名,唱完名,对大家说:“各位学童,刘瑞芬大人说了,今天大家远道而来,辛苦了,先吃了晚饭,再歇息歇息,今天就不接见大家了。衙门为大家准备了晚餐,请大家先就餐吧。”

  上海道台衙门的冷遇,所有幼童都感受到了,但所有的人都无话可说。

  吃过一顿简单的晚餐,他们被带到衙门后面的“求知书院”,这座书院也是一处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建筑,院子里有几棵葱郁的金桂树和银杏树,可以闻到幽幽的桂花香味,银杏的叶子有些发黄。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有些树枝之间还能见到一些蛛丝网,空气中有一些潮湿的味道。显然,平时很少有人在这里生活,庭院里的幽静与幼童们在美国学校或驻洋肄业局的环境相比,真是反差太大了,即使是当初的出洋肄业局也比这里要好一些,这里的环境更加重了幼童们内心的压抑。

  陆海给每一个幼童派发了了一付床板,一床棉被,还有一盏煤油灯。

  晚上,门口守着几个兵勇,幼童们只能在“求知书院”里面活动,不得外出。

  唐绍仪的床与詹天佑的床紧挨着,他们望着煤油灯,好一阵子都没有讲话。唐绍仪先开口了,他说:“天佑,你说吴嘉善大人怎么连招呼都不打一下,就这样与我们分手了?”

  詹天佑说:“我也感到奇怪。可是,他对我们幼童的反感与我们幼童对他的憎恨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或许他有难言之隐吧。”

  唐绍仪说:“平时,吴大人一直强调我们要讲礼仪,可是他这样突然地不见我们,也不管我们,真是很难说符合礼仪呀。”

  詹天佑和唐绍仪不知道,吴嘉善确实有他的苦衷,他一个人承受了撤回肄业局的全部责任,他只在上海匆匆与上海道台刘瑞芬见了一面,就直奔北京,向李鸿章和总理衙门交差去了。他下船时确实想与幼童们告别,毕竟大家相处了数年,而且一路上也留下了一些好的印象,但他从迎接他的官员口中得知国内对幼童们的评价不高,非议很多,政府已决定将这些人分配到南洋和北洋大臣那儿从事技术性工作,他担心幼童们会问他一些问题他无法回答,于是打消了向幼童告别的念头。他只是匆匆地对刘瑞芬说,不要对这些幼童们太过刻溥,这些幼童也不是完全无可取之处,然后就北上了。此后,第二年,他被派往法国任驻法公使,没多久就请假回国,三年后,在家乡江西去世。

  詹天佑说:“从本质上看,吴大人也不算很坏,可他那思想确是与我们大不同,他太保守了,太世故了,几乎到了顽固的程度。他对我们撤回来肯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或者他觉得有愧于大家才不愿道别吧。我倒希望将来有一天在国内还能见到他,听一听他心中的想法。”

  唐绍仪说:“他是一个老官僚,我们算什么,顶多一个文童,大不了一个秀才而已,他哪会在乎我们啊?”

  詹天佑说:“这倒也是。”

  唐绍仪说:“喂,天佑,你知道今天是一个什么日子吗?”

  詹天佑说:“什么日子?你不会说是美国的感恩节吧?”

  唐绍仪说:“这才是十月份,离美国的感恩节还早呢。你知道吗,今天是农历的八月十四日,是中秋节的前一天。”

  詹天佑说:“这真是象梦中一样,又到了过中秋的时候了。”

  唐绍仪说:“不知道明天上海道台衙门会不会给我们过节?要是这是在家里多好啊,我们小时候在家乡过中秋可热闹了,乡亲们之间还有很多活动呢,比如拜月、吃月饼之类的,我还会被我母亲派到邻村我外婆家去,提着两斤猪肉给外公外婆拜节呢。”

  詹天佑说:“我记得我们西关十二甫的乡亲有时候还会集在柳波涌边上空旷处一起赏月呢。”

  唐绍仪说:“说真的,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詹天佑说:“应该很快吧。朝廷一直强调我们坚守中华礼仪,我们大多数人都做到了,中国以孝治天下,不至于连我们回家探望父母的权利都剥夺了吧。”

  幼童们在“求知书院”的生活由陆海和一个杂役打理。第二天,书院为幼童们安排了早、中、晚餐,晚上给每人准备了一块月饼,这算是给大家过中秋节。吃着中秋月饼,大家透过庭院里金桂树的枝叶缝隙,望着天上若隐若现的圆月,每一位幼童都勾起了自己童年的回忆,对比着今日如此凄凉的情景,想着九年来的聚合离散,个个都是心情沉重,有几个多情的种子还跑到一边去哭了起来。

  中秋节后三天,陆海通知大家,今天上海道台刘瑞芬大人要见大家,而且特别叮嘱幼童们,一定要按大清国的礼仪拜见刘大人。受到几天的冷遇,幼童们终于领教了大清国官场的严酷,大家心中明白,这可是回国后第一场官员的接见,谁都不想破坏见面的氛围,大家彼此提醒着,每一个人都穿上肄业局规定的服饰,特别提醒李恩富和李桂攀几个戴着假辫子的同伴,一定要把假辫戴好,千万别露馅。在梁敦彦的组织下,大家还在庭院里集体进行了一次演习。陆海看到这些年轻人对这次接见这么认真,他非常满意地笑了。

  在陆海的带领下,三十七个幼童鱼贯而入进入到上海道台衙门,虽然衙门还是那个衙门,可当年那位接见的道台已换成了另一位,这位道台就是陆海提到的刘瑞芬,此人可是李鸿章的老乡与亲信,是一位官场老手。刘瑞芬五十多岁,花白的胡须,个子不高,戴着一顶五品道员的官帽,帽顶上那颗水晶宝珠闪闪发亮,他高高地坐在堂上,威严地看着幼童们走进衙门,因为他平时听说这些幼童有的受美国习气影响很深,不仅不遵守中华礼仪,而且难于管教,虽然吴嘉善对他说过,这些人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但他还是相信平时听到的传言,他今天是摆明了要给这些幼童下马威的,并打算对敢于不规矩的人进行严厉惩罚。

  只见幼童一个个穿戴整齐,都留着发辫,低着头进到衙门,自觉地分三排站好,前两排十二人,后一排十三人。站在前排中间的是梁敦彦和詹天佑。大家站好后,一齐下跪,齐声喊道:“学童梁敦彦、詹天佑等拜见刘大人!”

  刘瑞芬一看,这些幼童都在二十岁左右,白净的脸,都是很严肃的表情,整齐的服饰,看不出有什么轻浮之处,而且齐刷刷跪拜在那儿,有板有眼,这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判逆迹象啊。李桂攀和李恩富因为头上戴着假辫,心里特别紧张,生怕头上的辫子不小心掉了下来,偷偷地用手压了一下瓜皮帽,并互相看了一眼,窃笑着。对于这个细节,刘瑞芬并没有注意到,他看到大家静静地跪在那儿,有意地多停了一会儿,看看有没有人是在敷衍行事,可看上去个个都是那么认真,他实在挑不出毛病,于是说:“各位学童平身!”

  幼童们这才整齐地起身站直,但都没有人抬头正眼看刘瑞芬。刘瑞芬说:“各位学童辛苦了。九年前,由曾文正公和李鸿章大人奏准各位出洋,大家远离父母,负笈重洋,到花旗国学技艺。今日南北洋大臣正图兴国富民,正是用人之秋,为此,让各位提前回国,他日国家如有需要,没有完成学业的还可以再出洋学习。希望你们这次回来,能耐心等候,服从官府安排,安心前往南北洋各地为国宣力效劳。今日见各位仪态庄重,本官实是欣慰。吴嘉善大人对各位实多嘉称,他让我特意转告,望你们不要有太多怨望,出洋回国都是朝廷用人之策,非一人所定。”

  幼童们齐声说道:“多谢刘大人训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