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兄弟姐妹齐种田 >

第129章

兄弟姐妹齐种田-第129章

小说: 兄弟姐妹齐种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了铺子从另外一头仿一些的路上逛到了另一条街,还一直听着小姑碎碎念着我,我只得撒娇求饶道:“好了小姑,人家不是不要,只是真的觉得穿戴着麻烦。看我现在有了这好看的手链,又有两套漂亮的衣服,已经很开心了。”

    其实我这心里已经很过意不去了,咱们这来就花了她家共六两多银子了呢,至少也应该是小姑家财产的百分之一左右了。

    原来小姑父跑马帮,日子也是过得苦的,她家开铺子组商队,也才是近几年时间才整起来的。要说家底,小姑家里绝对是没我自己家里厚实的。别算上我去年整那柿子挣到的一千多两,家里几年里也一共才挣了1千两不到的银子。

    “你这丫头。”她揉了揉我的头笑骂了一句,倒真是没再说什么了。只是又给我们介绍着讲解起来。

    这半条街已经是跟着小姑家相对着的街道了,逛到正街时,因为太晚,小姑也没再带着我们去看那码头和大货场,便也没机会得已看看那听说比永南镇码头旁大了二三十倍的通铺客栈。

    还好如今小姑家人少,我与小姑睡了她那屋,三个小哥哥睡了亲家奶奶跟小表妹的那屋子,大哥就直接跟着表哥睡了他在厢房的屋。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时,小姑就已经把我们带到了这半条街外摆着的路摊上吃了羊汤米粉。然后就是得出发了。

    想到还没见到那后世时早已消失的永北码头,我自是不依。被小姑送出门后,诱哄起了四个哥哥。

    最终大哥抵不住,只得放弃想要去追赶将领队那商队的计划,兄妹五人偷偷的跑去看了果然大大的码头、货场、通铺客栈,然后又在这永北城里狠逛了那么一圈。

    按心里的打算,回途时应是不会再路过永北厅,所以在街上时,是直接把早已看上眼,想带回家里的饰物和几种民族服装统纺买了个遍。这些,都是礼物呢。

    在头晚来过的那家铺子里买完东西时,看着那我已经知道应该叫和大婶的女人一脸的欣喜,我也笑道:“谢谢和大婶给我们少了零头,呵呵,麻烦大婶得了空时,给我小姑说上一声,回来时我们临时决定要往昆明府那头走,所以不会路过这边了。顺便再麻烦你给她说说,让她找了商队,给我家里那头带个话。”

    原本是怕小姑因担心而阻止,所以早也没敢说。现在才是不得不说时,那一脸笑的和老板娘和她男人还没应声,几个哥哥已经惊呼出来了。

    “什么?芽儿还要往昆明府去?”刘浩宁尖叫出声。

    “芽儿,你想挨揍了?”小哥狠声恐吓着。

    “不行,太远了,家里会担心的。”大哥刘浩轩直接拒绝了。

    “芽儿,芽儿是有。。。。。。”二哥刘浩宇的话却没说完就停住了。

    听着几人的惊呼,我真是头大,看着老板娘和那老板已经因为听到他们的话,而变得一脸的不赞同和像看个不懂事、耍无赖的孩子一样看着我时,我头更大。

    自己吃力的抱上一大包新衣服,边往外快步走,边大声的又叮嘱道:“和婶,一定记得要带话啊。”边喊边往门口的马车走了过去。

    终于赶着马车离开永北厅城,向丽江古城进发时,哥哥们已经在我的威逼利诱下,很是勉强的认可了我的提议。

    而此时,坐在马车中的我,正穿着一套黑色带花纹的细布纳西族小子的服装,一顶彩色有鸟羽的透气小帽,已经俨然成了一副着盛装的某寨主家小公子摸样。

    马车在宽宽的泥道上飞速行驶时,我和小哥他们一起清点起了在永北城中采购到的战利品。

    “芽儿。”

    二哥见我抬头看他,盯着我淡笑问道:“你是不是有什么打算,怎么突然想到那么多更西南边的府城去?虽说如今官道上还算太平,可越往西南,越是属于南蛮之地,民风也更是彪悍,我真的有些。。。。。”话没说完,却是轻皱起了眉头。
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城遇故人(今天五更,第一更到)
    唉,就知道这个二哥不好糊弄,没像几个哥哥一样相信我只是想去看番邦的“蛮子”

    认真看了眼车内的三个小哥哥,又见大哥明显放慢了赶车的速度,一副侧耳细听的样子,我轻笑道:“想去更南边看看没见过的几个府城,我是认真的。想去看看倒底有多少蕃邦的蛮子,也是认真的。”

    见哥哥们不满足的眼神,我咧嘴却严肃的道:“我先前明明听说咱们朝廷是不允许与蕃邦做买卖的,但现在你们也看到了,不一样的呢。所以我想去亲眼看一看,了解清楚更多的时局,这样咱们家以后要如何发展,心里不是更有底么?”

    其实这是能满足我好奇心的最好借口却也不全算借口。

    但自己倒底在好奇什么,却是在我死之前,都不能说出口的。

    此次倒也真不光只是为了满足好奇,还想乘这机会,看能不能把空间中的水果兑换些银钱回来,也想借这机会,不光是只能在家里听着灾情为那些古代同胞伤心难过,还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进一些帮助。

    而且这被后世的科学家和学者们,称之为“清明宇宙期”的时期,倒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况,自己也真的想亲眼四处看一看。

    清明宇宙期,简直就是个多灾多难的代名词。但我却只知道多灾多难,却还并不没亲眼去见过,对于一个在这时期的现代人,真的是非常的有诱惑。

    还有,这样被现代人都认为很恐怖的时期,却为什么成就出“康熙盛世”?虽然从自己喜欢的这时代历史资料上已经有些了解,可到了这里后,我已经不完全抱希望于那些所谓的历史资料了。

    一种自己少有的冒险精神,已经在我的心中发了芽,再也忍不住。所以突然间,有了这回家绝对会挨骂、也有可能会被揍的临时决定。

    这些想法其实也只是心思一动的转瞬之间。也只是四个哥哥听了我刚才的话,沉默的一下下时间。

    “就这些原因?”二哥明显还是有些不信。

    “是的,这已经是很多原因了,目前我就只想到这些。我都觉得足够了呢。”侧脸看着14岁都没满的二哥刘浩宇,我笑得诚恳。

    心里却暗骂:好一个小狐狸,这些还觉得不够?

    好在这次他犹豫一下,就点了点头,相信了。

    见几人都再没问题,我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认真叮嘱道:“哥哥们啊,说了多少次,要记得叫我浩月。别叫小名。在家里爷爷他们都同意我穿小子的衣服,不就是为了让我更多上几分安全吗?你们也不看看,你们妹妹我长得这么可爱,要是被人发现是个女娃娃,把我抓去当童养媳怎么办?”

    这话惹得四人一阵的笑。但却也是连连保证着应下了。

    就这么一路笑闹的赶着马车。兄妹四个在车厢里看看风景、聊聊睡睡,还超过了将领队的马队。

    到了下午两三点时,路过一个路旁边的小镇,兄妹一起下车,准备找个铺子吃上顿简单的午饭,顺便还逛上一逛。

    我这身装扮与哥哥们四个汉装的小子在一起,自是在这小镇子上引得很多人都侧目。

    但大多数人。在看到三个小哥哥身上穿着那丽江府山勤书院的校服时,那目光中的好奇少了,却是多了几许羡慕。

    当那些羡慕的目光越来越多时,我也是越来越好奇,那山勤书院真那么——出名?

    听说这地方,纳西族比起汉人和其它几个民族人数要多上一些。

    我们边说笑。边走在路上时,就见不少穿着纳西族服饰的大婶大娘偷偷看着我们,并用她们自己民族的语言,半点不避讳的指点着我们聊上了。

    此时我不光听不懂她们的语言,就连她们脸上的表情和目光。也让我琢磨不透。

    来到这里这些年,也知道村里有不少外嫁进来的婆子、婶子是少数民族。其中就有纳西族,也有彝族、傈僳族、瑶族、白族这几个民族。

    但她们基本都跟着我们一起说汉话,而且我因为不爱与外人结交,所以也并没有因为一时兴起而去求着跟她们学上几句。

    这些年,唯一学过的“外语”,也就只是无聊时,跟着是白族的奶奶学过。

    如今自己除了会上本国的汉语、彝语、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方言和英、法、日三门外语,就对其它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是两眼一摸黑了。

    如今,看着旁边的几个女人明显说着关于我们兄弟几人的一些事,我心里好奇的同时,也懊恼起来。

    这鬼年代啊,没有电脑也算了,录音机没有也算了,可是竟然连本相关类型的书籍都没有。想要自学门语言,真是比登天还难。

    腹诽完后,却暗暗下了决心。用着自己这超强的记忆力,一定要把咱们华夏民族的数十种语言都学会。

    而目前,一定要早早先学会云南12民族的语言。

    “呵呵,芽儿干嘛咬牙切齿的,谁欠你钱了?”刘浩宁那家伙,在旁边偏着头,幸灾乐祸却又好奇的问了起来。

    咬牙切齿?额额,肯定是自己刚才想到自己学其中一门外语的原因,所以不自觉的就表露出了心中深藏的那股恨意来。

    这孩子怎么不长记性呢?

    只得又一次连回答、带提醒,轻声在他耳边道:“没想什么。但你可记住了,以后得叫我浩月。我如今可是为了安全着想,穿了小子的衣服呢。你难道想害我被拐子拐去卖了?”说完用饱含着“不许害我”的眼神斜瞪他一眼,吓得他急吐舌头又应下了。却也不知道他能记住多久。

    兄妹一路在小镇上说笑着逛上一圈,除了真实见到了这些山镇居民比自己小村里更坚苦的生活外,我可谓是再无所获。

    心情低落的发呆、睡觉。但这样一来,时间却过得很快。

    下午太阳快落山时,小哥把我叫了起来。因为在经过进9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的马车已经到了丽江城边。

    丽江,在现代时,我自是来过无数次的。

    可如今离那丽江府城越来越近时。如果不是看到那被落日照射着、白雪凯凯、有些像玉龙雪山的高大雪山,我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丽江古城。

    这又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府城。

    但与永北厅不同的是,丽江府的民房更加密集却错落有秩,马车路过这被青石砌成的河沟堤两

    边的石板道上非商队的平民更多。

    但很明显的是。此时丽江府的建筑物,远远没有现代密集,而且排列的很是有秩。但此时,路上的行人、商队,却让我觉得比旅游旺季时还多。

    此时,马车一路从古城的东北面行驶向西北面,正是要斜穿过这座府城。

    我也一路看着这个多民族人口与建筑混杂的古城,心中的震撼久久无法平息。

    那原本我再熟悉不过的街道两旁,已经不再是现代熟悉的老旧、却刻意渲染,带着浓重现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