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宰辅之唐相 >

第53章

宰辅之唐相-第53章

小说: 宰辅之唐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驿站外马鸣车喧,正在驿站内的驿丞接到门子的通报便匆匆赶了出来。萧睿下马,刚好和他碰在一块儿。

    看到迎上来的郎君衣着华丽,眉清目秀,驿丞心中就肯定这郎君定然不凡,便趋步上前,小心恭敬的朝着萧睿弯腰抱拳,问到:“下官管城驿丞王志,敢问郎君是……”

    抬头看到驿丞恭恭敬敬朝自己行礼,萧睿便笑了起来,抱拳道:“某萧睿,护送宋国公归乡。如今已是中午,天气炎热,想到贵驿休息一番,不知贵驿可方便?”

    王志一听是宋国公的车队,不敢怠慢,急忙口道:“方便,方便!郎君请!”

    “我就先不进去了,还是麻烦王驿丞先让人将饭菜备好,我们休息片刻,就要用餐,下午还有赶路。”萧睿摆摆手,说到。

    “下官这就去吩咐!”王志立即答应了下来,随即又伸头向外望去,一脸的期盼,口中说到。“只是宋国公他……”

    萧睿见他这副模样,怎不知道他心中所想,便笑了起来:“你且先去准备饭菜即可,想要见叔祖的话,等会儿我替你引荐!”

    说罢,也不再理他,径自下了阶梯去指挥仆役们停放车马。

    “多谢郎君!”王志向萧睿道谢,看着他远去,王志一边朝驿站里卖弄走去一边心道:“原来是宋国公的族孙,果然是兰陵萧氏,也只有这样的家族,方能有如此优秀的子弟啊。”

    萧?一行人在驿站一直休息到下午未时过半,此时太阳已经偏西,气温也略有下降。众人刚要动身时,却突然间听到驿丞王志禀报说郑州刺史王福畴持名帖求见宋国公。萧?一心赶路,听到此时有人拜访,心中怏怏不快,不过听到是本地刺史时也不得不见,所以便让王志请他进来。

    对于这个王福畴的名字,萧睿感觉有些熟悉,不过无论如何却也想不起来,便询问起萧?:“叔祖,这王福畴是谁?”

    “这王福畴,是太原王氏旁支,你可能不知道他,不过说起他的父亲,你应该知道。”萧?说到。“他的父亲,就是已经去世多年,被称为‘文中子’的王通王仲淹。”

    王通,字仲淹,谥号“文中子”,外号“王孔子”。绛州龙门人,为太原王氏的旁支。生于开皇四年,十八岁时举秀才及第,可谓是少年得志。仁寿三年,游大兴(即长安),觐见隋文帝杨坚,上书“太平十二策”,不过却未受重用,遂吟《东征之歌》而归。后被同乡当时的大儒河东薛氏族人薛道衡举荐,为蜀郡户书佐、蜀王侍郎。

    不过他不久就辞官归家,“以著书讲学为业”,在家乡北山白牛溪授徒自给,有学生多人,世人称为“河汾门下”。“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而以姚义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识,方之庄周”。而已经逝世的魏征也是他的弟子之一。

    后隋室四度征召,王通均不仕。大业十三年逝世于家乡,年三十八岁。其弟子取《周易?坤卦?象辞》“黄裳元吉,文在中也”私谥“文中子”。著作有《续六经》(又称《王氏六经》,已佚)和《文中子中说》(又称《中说》)。他的学说对于宋代兴起的理学影响甚大。

    如此说来,王福畴也是名门子弟。不过,真正让萧睿记住的,则是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老爹。

    当然,那个吟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作出《滕王阁序》的王子安还没有出生,一直到三年后也就是永徽元年方才出生。

    历史上王福畴是否任过郑州刺史萧睿不得而知,反正是如今他是郑州刺史。

    因为是王勃的父亲,所以王福畴进来的时候,萧睿不免多看了几眼。如今的王福畴三十余岁,一身白衣,颔下留着短须,面容俊美,自由一副儒雅气息,让萧睿心中不由赞叹“果然不愧是世家子弟”,这份儒雅自己可是学不来。浑不知自己如今在世人尤其是士林眼中也是近宗师的地位,比之王福畴地位可是高了许多。

    王福畴一身白衣,而不是官服,很显然是以私人身份,这让萧?看到以后脸色缓和了几分。到了大厅,萧?和萧睿起身相迎。

    王福畴热情地大步上前,朝着萧?一礼,大笑道:“萧伯父,请恕侄儿来迟!”

    “哪里,哪里。”萧?老脸上挤出了一个笑容。

    王福畴随即脸色一沉,说到:“伯父,您来郑州,也不告知侄儿一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侄儿不会待客,不愿见您呢。”

    “老夫也只是路过罢了,也就没想着打扰叔寿。”萧?笑着道。

    听到这话,王福畴这才笑了起来,看到萧?身后站着一位年轻人,便好奇地问到:“伯父,这位郎君是?”

    萧?一回头,看到他说的是萧睿,便笑着为王福畴介绍到:“这是老夫的族孙,萧睿。敏德,还不给你王叔父打声招呼。”

    “王叔父好!”萧睿朝着王福畴行礼。

    “可是‘芙蓉君’?”王福畴急忙看向萧?,问到。

    萧睿纳闷不已,自己怎么又成了“芙蓉君”了。这“芙蓉公子”是民间对萧睿的称呼,而这“芙蓉君”却是士林中的称呼。至于原因,还是他在曲江池的那三首莲花诗。

    “不错!”萧?点了点头。

    “呀,原来真的是‘芙蓉君’!”王福畴拉着萧睿的手,大为高兴。“我家小儿慕‘芙蓉君’之名已久,整日吵着要我带着他们去拜访‘芙蓉君’,不成想今日竟然有缘一见。早知今日能见‘芙蓉君’,我定然将小儿带来。不知道‘芙蓉君’可愿意随我到家中一坐?哦,对了,‘芙蓉君’不是一直在长安嘛,怎么今日?”

    “叔父直呼我敏德便是了。”萧睿勉强笑道。“此番睿是陪着叔祖归乡认祖。”

    “呀,原来‘芙蓉君’竟然是兰陵人!”王福畴惊讶到,随即一笑。“我还真不知道!罪过,罪过!我只是听闻伯父族人有散落在外的,却没想到竟然是‘芙蓉君’。如今‘芙蓉君’认祖归宗,好,好!人啊,就是不能忘了自己祖宗啊!若是如此,与畜生何异?”

    萧?听到这话,心中却是恼怒不已;萧睿也是心中极为不痛快。王福畴这话明是惊讶,暗中却是讽刺和挑拨意味甚重。

    前一番话,明是邀请萧睿到自己家中,实际上却是和他与家奴想比,要他去见自己儿子;而后一番话却是挑拨意味太重了,兰陵萧氏有族人散落在外,如今萧睿刚好说自己就是兰陵萧氏族人,这中间值得深思的可就多了。万一这萧睿是冒充你萧氏族人呢?

    所以,王福畴一离开,萧?和萧睿都阴沉着脸。

    萧睿忍不住便问到:“叔祖,他是什么意思?”

    “示威罢了。”萧?阴沉着脸,说到。

    “示威?可是这也……”萧睿说到

    “太幼稚,对吗?”萧?接着萧睿的话,说到。

    “不错!”萧睿点点头。

    “你以为他该怎样示威?”萧?反问到。

    “这……”萧睿一时语塞。

    “如今的太子妃是谁?”萧?说了一句。

    萧睿恍然大悟!

    “嘿嘿,别忘了他们以前可是我萧氏臣子。”萧?笑到。南朝齐梁时代,太原王氏许多人都在南朝为官,诸如王僧辩等人;而齐梁的皇帝可都是出自兰陵萧氏。

    “今日之辱,来日必报!”萧睿说到。

    “报仇?怎么报?”萧?问到。

    “今日是太子妃,明日也可以是庶人。”萧睿嘿嘿一笑。历史上太原王氏可不是被武则天硬生生给打败了,打不了自己再推一把就是了。

    “呵呵……”萧?也笑了起来。

    更多到,地址



………【第075章 兰陵行(三)【3/4】】………

    PS:求收藏!求推荐票!

    “来人!”回到刺史府,王福畴喊到。

    “郎君!”管家王金年走了进来。王金年年纪约五十,长得高大但是却异常精明。

    “阿翁,有件事情需要你亲自去办理。”王福畴说到。

    “不知郎君要老仆办何事?”王金年问到。

    “你且附耳过来。”王福畴说到。王金年依言附耳过来,王福畴说到:“……”

    “郎君,这有些不合适吧?”听了王福畴的话,王金年颇为踌躇地问了一句。

    “没什么合适不合适的,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王福畴满不在乎地说到。

    “郎君……”王金年还想再劝。

    “放心吧,我自有分寸!”王福畴很不耐烦地示意王金年出去。“好了,我还要处理政务,你先出去吧。”

    王金年还想再劝,可是看到自家郎君很不耐烦的样子,只好放弃,叹息一声转身离去。

    此时的王福畴心中很是高兴,不过日后他却非常后悔自己今日的所作所为。因为他今日的举动,使得他差点丢掉性命。

    兰陵,始于春秋战国时鲁国所建次室邑。

    后楚国占领次室邑,改名为“兰陵”,兰陵之名,始于此。之所以以“兰陵”为名,是因为这里长满了兰花,而“兰陵”就是“圣地”的意思。

    故《十三州志》载:“兰陵故鲁之次室邑,其后楚取之,改为兰陵县,汉因之。”

    秦灭六国建立一统,全国实行郡县制,今县域属东海郡,设有兰陵县(今兰陵镇)、襄贲县(今长城镇)和?县(今向城镇),是东海郡县治所最密集的区域。

    西汉建立后,今兰陵镇为徐州东海郡兰陵县。

    东汉末年王莽改制,将东海郡改名沂平郡,兰陵县改名兰东县。

    东汉恢复旧县制,兰陵仍为东海郡县治。

    西晋时将兰陵郡从东海郡中析置,兰陵县属兰陵郡管辖。惠帝元康元年“分东海之兰陵、?、戚、合乡、昌虑五县置兰陵郡,理史上始有兰陵郡。?,即今峄城。不过,兰陵郡驻?城,兰陵县仍在兰陵,郡县共存,驻地不同。永嘉之乱时,淮阴令萧整率兰陵萧氏族人等离兰陵故土南渡,在今常州武进侨置兰陵郡县,有南兰陵之称。

    隋开皇三年罢兰陵郡,承县属徐州。开皇十六年置缯州,将并入?县的兰陵地区析出,又置兰陵县。隋炀帝大业二年废缯州,省兰陵县并入?县,属彭城郡管辖。

    唐初,承县属沂州,兰陵属承县。武德四年复置缯州,治承(《旧唐书》为丞,《新唐书》为?)县,辖承县、兰陵、缯城三县。废缯州,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属沂州。

    而兰陵真正为世人所记,则是因为一个家族。

    这家族,就是兰陵萧氏!

    兰陵萧氏,起自战国;发迹于西汉文终侯萧何,其重孙萧彪迁居兰陵,随为兰陵萧氏之始,而后亦有三公的萧望之。

    永嘉之乱,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令萧整居族南迁,之后兰陵萧氏开始飞速发展。南朝两百年,出过三十余位宰相,并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合称为“王谢袁萧”。更是南朝齐梁二朝君主;有隋一代,亦贵为后族,而有唐一代出八位宰相,再加上五代时的以为宰相,昭明一房更是出了九位宰相,就是所谓的“九叶宰相”。

    所以,世人称兰陵萧氏为“两朝天子,九叶宰相”。亦有人赞曰:“名德相望,与唐盛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