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子女-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炊事班老兵两人回到食堂,很快就又出来了。值班排长径直找到刘双林说:刘排长,是你们排的。
刘双林的脸白了一下儿,他别扭着身子在众人的注视下走进了食堂,出来时脸阴得能拧出水来。值班排长有些幸灾乐祸地把其他排的新兵带到训练场上去训练了,食堂门口只剩下刘双林这个三班了。他只让乔念朝所属的三班排着队走进食堂,人们一走到吃饭桌前,就什么都明白了,你看我、我看你地低下头去。只有乔念朝不低头,也不看桌子,他盯着食堂一角,心里想的是:我就不说是自己倒的,看你刘双林能怎么着?
刘双林背着手绕着桌子走了两步,他用目光依次在每个新兵脸上扫了一遍,他盯着乔念朝时,乔念朝也在看他,他便把目光移开了。最后把目光定格在几个农村兵脸上,他怀疑是农村兵所为,因为农村兵食量大,多盛了饭吃不完是常有的事。于是,刘双林恨铁不成钢地说:净往我眼睛里上眼药,说吧,你们谁干的?
那几个农村兵把头埋得更低了,虽然不是他们干的,但在排长目光的逼视下,神情就跟
自己干的一样,惭愧得无地自容,有两个兵还红了脸。可静默了一阵儿后,并没有人承认是自己干的。
刘双林就提高嗓门,大声地又说了一遍:谁干的?说——要是我查出来,哼……
那意思是不言自明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刘双林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那些农村兵慢慢地抬起头来,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最后都把目光落在乔念朝的身上。他们发现乔念朝正用坦然的目光望着他们时,他们又倏然把目光移开,低下头去。
刘双林在这一过程中,彻底绝望了,看来没有人肯站出来承认这件事了。别的排已在操场上热火朝天地训练起来了,他不能落后别的排,他没有时间了,他要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件事摆平。他沉稳地走到桌边,用筷子把那摊在桌上的半碗粥分成八份,想了想,又分成九份,然后自己先捧起一份放到了嘴里,边吃边说:浪费粮食是极大的犯罪,你们不承认,那就是你们全班的责任,大家一起吃了吧。
那些低眉顺眼的农村兵见排长亲自在吃剩粥,心里受到了极大震撼。他们争先恐后地把属于自己那份粥送到了嘴里,惟有乔念朝没有动。他的目光不望吃饭的人,也不看桌面,而是望着窗外,窗外一班和女兵班站在那里交头接耳地议论着。
乔念朝别过头,看了刘双林一眼说:我不吃。
刘双林:别人都吃了,你为什么不吃?
乔念朝:恶心。
说完转身就走了出去。他没想到刘双林会想出这种办法来对付那碗剩饭,剩粥流淌在桌子上,很容易让人产生不雅的联想。乔念朝如不及时地走出来,他就会吐了。
乔念朝的拂袖而去又一次让刘双林的脸色难看起来,他的脸红一阵儿白一阵儿的,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有一个聪明的农村兵忙走过来,捧起桌上的剩粥,一边说,一边放到嘴里:我来,我替乔念朝吃。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大院子女>正文回目录
第9节:农村的赤脚医生
作者: 石钟山
早晨播完国际、国内的大事,李亚玲就算完成了任务,然后来到她的那间医务室。医务室里永远散发着淡淡的酒精和来苏水的混合气味,这种气味已经成了李亚玲身体里的一部分。
章卫平很喜欢这种气味,有时他真说不清这种气味是来自医务室,还是来自李亚玲的身体。
白天没事的时候,章卫平会晃悠到医务室里站一站,有就诊的病人时,他会立在一旁,看李亚玲给病人量体温、或开药打针。没人的时候,他就坐在本应该就诊人坐的椅子上,有一搭无一搭地和李亚玲说上几句话。
他说:亚玲,你这工作真不错。
李亚玲这时就从《赤脚医生手册》上抬起头来,冲章卫平淡淡地笑一笑道:农村的赤脚医生,没什么前途。
两人经常就城乡差别争论不休。李亚玲高中毕业,她别无选择地回到了本村,她对章卫平在城里待得好好的,反而来农村一直不解。她不明白,章卫平为什么喜欢农村。他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对城市的向往和渴望就像鱼于水、鸟于森林那般迷恋和向往。他们报怨父母没有把自己生在城市里,而是生在了农村。李亚玲作为高中毕业生,她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有着许多的理由和条件。现在她是名赤脚医生,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她不甘于现状,她觉得自己一定有机会离开放马沟,去城市里生活。
城市是多么美好哇,有高楼、电影院,还有公园;城里人住的是床,农村人只能住火炕;城里人穿得永远是光鲜干净的,而农村人在城里人的眼里,只能是顶着高粱花子的土包子。李亚玲和所有农村有志青年一样,把有朝一日进城,当成他们永远的梦想。
她经常问章卫平:你为什么要来农村?农村有什么好?
章卫平每次都不假思索地回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这是章卫平真实的想法,城里是什么,他还没有吃透,但那个军区大院他是吃透了,他在军区大院感到压抑,不论做什么事,都有人在管束。支援越南战场的想法夭折后,他就开始转移了自己的兴趣。那时他对农村并不了解,他本想去参军的,没想到的是,父亲章副司令让自己的秘书和警卫员把他押送到了农村。刚开始他是反感的,甚至他做好了反抗的准备。因为他知道,父亲的秘书和警卫员是不可能在农村看着他的,只要他们一走,自己去哪儿,还不是自己说了算。可他一来到农村,很快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农村的广阔天地,真是大有作为。这是他的真实感受。在农村他很快就找到了自身价值,他当民兵连长,手下有一百多号民兵,他可以通过自己的意愿,让这些民兵们展示作为民兵的价值。这在城里和军区大院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后来,他又做了放马沟大队的革委会主任,放马沟大队有两三千人,这些人都归他一人领导。章卫平在初级的权力欲望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刚开始,他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单枪匹马地想去越南,参加那场激动人心的抗美援越的战争,如果当初的想法有些天真幼稚的话,几年的农村生活让章卫平成熟了,更实际了。现在他的理想由原来那可望而不可即、高高飘在空中的风筝,变成擎在他手里的一把“伞”,这把伞他看得见也摸得着,实实在在。二十岁的章卫平是踌躇满志的,他要带领放马沟大队的全体村民,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早日实现共产主义。这种精神经常激励得章卫平热血沸腾,他经常夜不能寐,理想在漆黑的夜里纵横驰骋。
他对李亚玲这些农村青年想离开农村,一心奔城里的想法很是不解,正如李亚玲不了解他的想法一样。
傍晚的时候,放马沟大队的高音喇叭里也会响起李亚玲的声音。这次播报的不是国内、国外的大事,而是壮怀激烈的诗词。这些诗词也是章卫平精挑细选的,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等。他把这些诗词选出来后,让李亚玲播出去。李亚玲不愧是高中毕业生,她的领悟能力很强,总会把这些诗词念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李亚玲在念这些诗词时,章卫平在一旁一边吸烟,一边陶醉地望着李亚玲。
李亚玲播送完一遍,便关了扩音器,然后征询地望着章卫平,章卫平就挥挥手说:再来一遍。说完还把自己的水杯往李亚玲面前一推,他的意思是让李亚玲喝口水,润润嗓子,好让她的声音更加圆润。李亚玲不喝水,只咽了口唾沫,便又一次打开扩音器,声情并茂地朗读着那些壮怀激烈的诗词。
做完这一切时,外面的天就已经黑了,李亚玲似乎不急于走,章卫平就搬了一张椅子放在火炉一旁,让李亚玲坐下,自己也坐下。炉火红红地映着两个人,他们都没有提出开灯,两人冲着炉火在想着各自的心事。
李亚玲就说:你真的不想回城里,在农村扎根一辈子?
章卫平就认真地想一想,肯定地点点头。
李亚玲就很失望的样子,伸出手在炉火上有一搭无一搭地烤着。
章卫平就说:你也安心在农村干吧,农村需要我们这些有知识的青年人。
李亚玲不说话,她在想着自己的心事,面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章卫平充满了激情和幻想,又有着城里青年敢说敢想又敢干的豪气,这一切,无疑都在深深地吸引着她。李亚玲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女性了,对异性的渴望和新奇使章卫平磁石般吸牢她的目光。经过这一段的接触,她已经开始暗暗喜欢章卫平了。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大院子女>正文回目录
第24节:以后不许你再理那家伙
作者: 石钟山
这件事暂时就算平息过去了。
在白天的训练间隙里,刘双林分别找到三班的人谈了一次话,关于倒剩饭的事情已经水落石出了。这事情调查起来并不复杂,其实三班的兵当时心里就清楚饭是谁倒的,只不过他们没有勇气说出来。
晚上排务会的时候,刘双林把三班的兵挨个表扬了一番,尤其是那个吃了两份剩饭的农村兵,惟独没有表扬乔念朝。对刘双林是否表扬自己,乔念朝从没做过更多的奢望,他才不稀罕刘双林的表扬呢。
最后刘双林话锋一转,提高声音说:早晨倒剩饭的人我已经调查出来了,我不说,他自己心里清楚,哼——
众人就都用目光望着乔念朝,别的班的人也不明真相地把目光投向了乔念朝。乔念朝的目光和方玮的目光碰到了一起,方玮的表情是惊讶的,还夹杂着一种指责的意味。乔念朝可以坦然地面对任何人的目光,但他无法面对方玮的目光,他的脸在灯影下红一阵儿白一阵儿,表情极不自然。
刘双林在这一战役中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他虽然不点名地批评了乔念朝,避免了正面冲突,却让全排的人都在心里谴责了乔念朝。
从那以后,心情很好的刘双林经常在中午太阳很好的时候,把方玮约出来谈心。有时为了避嫌,刘双林还叫上另一个女兵陪着。他们的身影在安静的操场上徘徊,刘双林说了什么,乔念朝不得而知,但方玮的表情是愉快的。乔念朝看到刘双林和方玮如此大张旗鼓地在一起,他的心如油煎刀割般地难受。
那天中午,方玮在回宿舍的时候,让乔念朝叫住了。她刚和刘双林谈完话回来,她的脸上的喜色还没有退净,脸孔红扑扑的。
乔念朝把方玮叫住后,不由分说地把她拉到一边,乔念朝有些气急败坏地说:以后不许你再理那家伙。
方玮不明就里地歪着头问:他怎么了?
乔念朝气呼呼地道:不许就是不许。
方玮面对乔念朝蛮不讲理的样子说:我看刘排长挺好,他说的都是为我们好。
乔念朝气愤地“呸”了一口,说:好个屁,他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你就看不出来?
方玮突然说了一句:我要入团了,我不想当落后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