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回,呈上邓艾之书。昭拆封视之。书曰:
“艾衔命西征,元恶既服,当权宜行事,以安初附。若待国命,则往复道途,
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
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
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先此申状,见可施行。”
司马昭看毕大惊,忙与贾充计议曰:“邓艾恃功而骄,任意行事,反形露矣。
如之奈何?”贾充曰:“主公何不封钟会以制之?”昭从其议,遣使赍诏封会为
司徒,就令卫瓘监督两路军马,以手书付瓘,使与会伺察邓艾,以防其变。会接
读诏书。诏曰:
“镇西将军钟会:所向无敌,前无强梁,节制众城,网罗迸逸;蜀之豪帅,
面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功。其以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万户,封子二
人亭侯,邑各千户。”
钟会既受封,即请姜维计议曰:“邓艾功在吾之上,又封太尉之职;今司马
公疑艾有反志,故令卫瓘为监军,诏吾制之。伯约有何高见?”维曰:“愚闻邓
艾出身微贱,幼为农家养犊,今侥幸自阴平斜径,攀木悬崖,成此大功;非出良
谋,实赖国家洪福耳。若非将军与维相拒于剑阁,艾安能成此功耶?今欲封蜀主
为扶风王,乃大结蜀人之心,其反情不言可见矣。晋公疑之是也。”会深喜其言。
维又曰:“请退左右,维有一事密告。”会令左右尽退。维袖中取一图与会,曰:
“昔日武侯出草庐时,以此图献先帝,且曰:益州之地,沃野千里,民殷国富,
可为霸业。先帝因此遂创成都。今邓艾至此,安得不狂?”会大喜,指问山川形
势。维一一言之。会又问曰:“当以何策除艾?”维曰:“乘晋公疑忌之际,当
急上表,言艾反状;晋公必令将军讨之。一举而可擒矣。”会依言,即遣人赍表
进赴洛阳,言邓艾专权恣肆,结好蜀人,早晚必反矣。于是朝中文武皆惊。会又
今人于中途截了邓艾表文,按艾笔法,改写傲慢之辞,以实己之语。
司马昭见了邓艾表章,大怒,即遣人到钟会军前,令会收艾;又遣贾充引三
万兵入斜谷,昭乃同魏主曹奂御驾亲征。西曹掾邵悌谏曰:“钟会之兵,多艾六
倍,当令会收艾足矣,何必明公自行耶?”昭笑曰:“汝忘了旧日之言耶?汝曾
道会后必反。吾今此行,非为艾,实为会耳。”悌笑曰“某恐明公忘之,故以相
问。今既有此意,切宜秘之,不可泄漏。”昭然其言,遂提大兵起程。时贾充亦
疑钟会有变,密告司马昭。昭曰:“如遣汝,亦疑汝耶?吾到长安,自有明白。”
早有细作报知钟会,说昭已至长安。会慌请姜维商议收艾之策。正是:才看西蜀
收降将,又见长安动大兵。不知姜维以何策破艾,且看下文分解。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却说钟会请姜维计议收邓艾之策。维曰:“可先令监军卫瓘收艾。艾若杀瓘,
反情实矣。将军却起兵讨之,可也。”会大喜,遂令卫瓘引数十人入成都,收邓
艾父子。瓘手下人止之曰:“此是钟司徒令邓征西杀将军,以正反情也。切不可
行。”瓘曰:“吾自有计。”遂先发檄文二三十道。其檄曰:“奉诏收艾,其余
各无所问。若早来归,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者,灭三族。”随备槛车两乘,星夜
望成都而来。
比及鸡鸣,艾部将见檄文者,皆来投拜于卫瓘马前。时邓艾在府中未起。瓘
引数十人突入大呼曰:“奉诏收邓艾父子!”艾大惊,滚下床来。瓘叱武士缚于
车上。其子邓忠出问,亦被捉下,缚于车上。府中将吏大惊,欲待动手抢夺,早
望见尘头大起,哨马报说钟司徒大兵到了。众各四散奔走。钟会与姜维下马入府,
见邓艾父子已被缚,会以鞭挞邓艾之首而骂曰:“养犊小儿,何敢如此!”姜维
亦骂曰:“匹夫行险徼幸,亦有今日耶!”艾亦大骂。会将艾父子送赴洛阳。会
入成都,尽得邓艾军马,威声大震。乃谓姜维曰:“吾今日方趁平生之愿矣!”
维曰:“昔韩信不听蒯通之说,而有未央宫之祸;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
剑而死:斯二子者,其功名岂不赫然哉,徒以利害未明,而见几之不早也。今公
大勋已就,威震其主,何不泛舟绝迹,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子游乎?”会笑曰:
“君言差矣。吾年未四旬,方思进取,岂能便效此退闲之事?”维曰:“若不退
闲,当早图良策。此则明公智力所能,无烦老夫之言矣。”会抚掌大笑曰:“伯
约知吾心也。”二人自此每日商议大事。维密与后主书曰:“望陛下忍数日之辱,
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
却说钟会正与姜维谋反,忽报司马昭有书到。会接书。书中言:“吾恐司徒
收艾不下,自屯兵于长安;相见在近,以此先报。”会大惊曰:“吾兵多艾数倍,
若但要我擒艾,晋公知吾独能办之。今日自引兵来,是疑我也!”遂与姜维计议。
维曰:“君疑臣则臣必死,岂不见邓艾乎?”会曰:“吾意决矣!事成则得天下,
不成则退西蜀,亦不失作刘备也。”维曰:“近闻郭太后新亡,可诈称太后有遗
诏,教讨司马昭,以正弑君之罪。据明公之才,中原可席卷而定。”会曰:“伯
约当作先锋。成事之后,同享富贵。”维曰:“愿效犬马微劳,但恐诸将不服耳。”
会曰:“来日元宵佳节,于故宫大张灯火,请诸将饮宴。如不从者尽杀之。”维
暗喜。次日,会、维二人请诸将饮宴。数巡后,会执杯大哭。诸将惊问其故,会
曰:“郭太后临崩有遗诏在此,为司马昭南阙弑君,大逆无道,早晚将篡魏,命
吾讨之。汝等各自佥名,共成此事。”众皆大惊,面面相觑。会拔剑出鞘曰:
“违令者斩!”众皆恐惧,只得相从。画字已毕,会乃困诸将于宫中,严兵禁守。
维曰:“我见诸将不服,请坑之。”会曰:“吾已令宫中掘一坑,置大棒数千;
如不从者,打死坑之。”
时有心腹将丘建在侧。建乃护军胡烈部下旧人也,时胡烈亦被监在宫。建乃
密将钟会所言,报知胡烈。烈大惊,泣告曰:“吾儿胡渊领兵在外,安知会怀此
心耶?汝可念向日之情,透一消息,虽死无恨。”建曰:“恩主勿忧,容某图之。”
遂出告会曰:“主公软监诸将在内,水食不便,可令一人往来传递。”会素听丘
建之言,遂令丘建监临。会分付曰:“吾以重事托汝,休得泄漏。”建曰:“主
公放心,某自有紧严之法。”建暗令胡烈亲信人入内,烈以密书付其人。其人持
书火速至胡渊营内,细言其事,呈上密书。渊大惊,遂遍示诸营知之。众将大怒,
急来渊营商议曰:“我等虽死,岂肯从反臣耶?”渊曰:“正月十八日中,可骤
入内,如此行之。”监军卫瓘深喜胡渊之谋,即整顿了人马,令丘建传与胡烈。
烈报知诸将。
却说钟会请姜维问曰:“吾夜梦大蛇数千条咬吾,主何吉凶?”维曰:“梦
龙蛇者,皆吉庆之兆也。”会喜,信其言,乃谓维曰:“器仗已备,放诸将出问
之,若何?”维曰:“此辈皆有不服之心,久必为害,不如乘早戮之。”会从之,
即命姜维领武士往杀众魏将。维领命,方欲行动,忽然一阵心疼,昏倒在地;左
右扶起,半晌方苏。忽报宫外人声沸腾。会方令人探时,喊声大震,四面八方,
无限兵到。维曰:“此必是诸将作恶,可先斩之。”忽报兵已入内。会令闭上殿
门,使军士上殿屋以瓦击之,互相杀死数十人。宫外四面火起,外兵砍开殿门杀
入。会自掣剑立杀数人,却被乱箭射倒。众将枭其首。维拔剑上殿,往来冲突,
不幸心疼转加。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时年五
十九岁。宫中死者数百人。卫瓘曰:“众军各归营所,以待王命。”魏兵争欲报
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众将又尽取姜维家属杀之。邓艾部下之人,见钟
会、姜维已死,遂连夜去追劫邓艾。早有人报知卫瓘。瓘曰:“是我捉艾;今若
留他,我无葬身之地矣。”护军田续曰:“昔邓艾取江油之时,欲杀续,得众官
告免。今日当报此恨!”瓘大喜,遂遣田续引五百兵赶至绵竹,正遇邓艾父子放
出槛车,欲还成都。艾只道是本部兵到,不作准备;欲待问时,被田续一刀斩之。
邓忠亦死于乱军之中。后人有诗叹邓艾曰:
“自幼能筹画,多谋善用兵。凝眸知地理,仰面识天文。马到山根断,兵来
石径分。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
又有诗叹钟会曰:
“髫年称早慧,曾作秘书郎。妙计倾司马,当时号子房。寿春多赞画,剑阁
显鹰扬。不学陶朱隐,游魂悲故乡。”
又有诗叹姜维曰: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
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却说姜维、钟会、邓艾已死,张翼等亦死于乱军之中。太子刘璿、汉寿亭侯
关彝,皆被魏兵所杀。军民大乱,互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旬日后,贾充先至,
出榜安民。方始宁靖。留卫瓘守成都,乃迁后主赴洛阳。止有尚书令樊建、侍中
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郎郤正等数人跟随。廖化、董厥皆托病不起,后皆忧
死。
时魏景元五年改为咸熙元年,春三月,吴将丁奉见蜀已亡,遂收兵还吴。中
书丞华覈奏吴主孙休曰:“吴、蜀乃唇齿也,唇亡则齿寒;臣料司马昭伐吴在即,
乞陛下深加防御。”休从其言,遂命陆逊子陆抗为镇东大将军,领荆州牧,守江
口;左将军孙异守南徐诸处隘口;又沿江一带,屯兵数百营,老将丁奉总督之,
以防魏兵。
建宁太守霍戈闻成都不守,素服望西大哭三日。诸将皆曰:“既汉主失位,
何不速降,弋泣谓曰:“道路隔绝,未知吾主安危若何。若魏主以礼待之,则举
城而降,未为晚也;万一危辱吾主,则主辱臣死,何可降乎?”众然其言,乃使
人到洛阳,探听后主消息去了。
且说后主至洛阳时,司马昭已自回朝。昭责后主曰:“公荒淫无道,废贤失
政,理宜诛戮。”后主面如土色,不知所为。文武皆奏曰:“蜀主既失国纪,幸
早归降,宜赦之。”昭乃封禅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僮婢百
人。子刘瑶及群臣樊建、谯周、郤正等,皆封侯爵。后主谢恩出内。昭因黄皓蠹
国害民,令武士押出市曹,凌迟处死。时霍弋探听得后主受封,遂率部下军士来
降。次日,后主亲诣司马昭府下拜谢。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感
伤,独后主有喜色。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
半酣,昭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
何况姜维乎?